全世界狙击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这么坏,怎么能一口不吃?”
很可惜,这很难做到。因为它在现有食物中,大量存在。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撰文指出,反式脂肪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的,一类是人工制造的。
天然的,主要来源于牛羊等动物的肉和乳制品,一般含量较低。经研究证明,没有什么危害。
人工制造的,主要源于油脂加工和烹调。如反复使用的煎炸油,和氢化植物油及其产品(包括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等)。
尤其是氢化植物油,人们曾因“价格低廉、不含胆固醇、能延长食品保质期”等,特别推崇,并用它广泛取代黄油等。但仔细想想,保质期长,说明上面鲜有微生物。连微生物都不愿意吃的东西,那得是啥样?!
如今,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在食品行业,被广泛使用。
只要食物标签中,出现氢化植物油、人造黄(奶)油、人造植物黄(奶)油、人造牛油、人造(植物)脂肪、氢化油、代可可脂、起酥油、精炼植物油、食用植物油、黄奶油、蛋糕油、酥皮油、麦淇淋等字样,那就是反式脂肪,没跑了。
有学者做过统计,发现商场热卖的薯片、饼干、方便面、蛋黄派、巧克力、速溶咖啡、速溶奶茶等,有相当一部分都含反式脂肪。
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超市卖的,口感香、脆、滑、腻,多油食物,使用氢化植物油的几率较高。而富含氢化植物油的食品,就可能有反式脂肪。
针对人造的反式脂肪,不少国家纷纷觉醒。
丹麦是世界上首个限用反式脂肪的国家,距今已有16年。随着该国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大幅下降,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幅度,超过其他发达国家。
2009年-2010年,瑞士、奥地利、冰岛先后立法,禁止反式脂肪食物销售。
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取代”行动指导方案,争取到2023年,彻底清除全球食品供应链中使用的人造反式脂肪。
1个月后,美国发布禁令,自2018年6月18日起,美国市场上的加工食品将不再允许添加氢化植物油。
我国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应标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有些消费者也慢慢学会看标签,挑反式脂肪少,甚至是0的产品。
但,反式脂肪0克,并不意味着没有反式脂肪。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反式脂肪含量≤0.3%时,就能标“0”。
即,只要每100克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不超过0.3克,就可以“忽略不计”。
截至目前,中国尚未限用甚至禁用反式脂肪。
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称,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反式脂肪是0.39克。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相比,国人反式脂肪供能比最低,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小于1%)。
该报告援引2011年及以前数据。彼时,国内街头的奶茶店,还没到三步一摊的密度;外卖尚未铺天盖地,职场人吃得最多的是食堂+自带……
被称为“续命神水”的奶茶,是反式脂肪的重灾区。此前有新闻传出,标牛奶、拿铁的茶饮料才会用鲜奶。而标奶茶的,就是用奶精粉。
少吃反式脂肪,还得靠自己
关注健康的人,或许忧心忡忡:怎么吃,才能避开反式脂肪?
给大家支几招:
1.多吃果蔬。新鲜蔬果、粮食谷物、鱼肉蛋,不含人造的反式脂肪。
2.注意烹饪方式。推荐多用蒸煮炖拌等烹调方法。
3.少用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中,含有少量反式脂肪。同时,油炸方式会产生较多反式脂肪。
4.看食物标签。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食物标签/成分表,选择不用氢化植物油或反式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遗憾地说,包装食物几乎全部沦陷)
要当心的是,食品生产商会用各种噱头,来掩盖氢化植物油之实。要小心被蒙骗。
5.少吃或不吃糕点饼干。尤其是别拿饼干、蛋糕、油条,当主食。饼干吃到饱,反式脂肪摄入就超标了。
发现没?那些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恰好是营养价值低、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品。
老老实实买菜做饭,少点外卖,少吃快餐,真是又省钱又健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