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人群自杀率最高
据世卫组织编写的《预防自杀,全球要务》,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区域,无论男女,都是15岁以下人群自杀率最低,70岁以上人群自杀率最高。
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也远远高于年轻人,但社会的关注焦点和资源大多都投放在年轻群体上。潘安乐医生在公益短片中讲述的,就是一个老年自杀案例。
一位企业家退休之后,失去了被大家依赖的感觉,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自己这一天该怎么度过。他想去找子女沟通,却发现大家都很忙,他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了,睡眠质量也很差,情绪很低落,开始感到身体不适。但去医院检查后,各项指标都正常,子女也开始不理解他了,他开始常常一个人默默流泪,觉得这样子活着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当家人察觉到他精神状况的问题时,他已经是中度抑郁了。潘安乐医生一方面向他的家人宣讲抑郁症的知识,一方面安排他入院治疗。治疗近一个月后,他开始安排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重拾以前的爱好,开始觉得生活充实起来,精神状况也好转起来。
潘安乐医生说,对公众进行知识普及,就能让一些患者得到早期识别和就诊,从而把自杀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40秒行动”,告诉TA“不孤单”
唐伟主任曾接听到一个女孩的电 话,电 话中他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女孩说她曾是唐主任的患者,知道他人很好,所以在她走之前,给他打最后一个电 话。
唐主任在电 话中和她聊了20分钟左右,却始终无法挽回她的心意,后来他在电 话中听不到女孩的声音了,他说我知道这个女孩生命可能结束了,这就是我们最悲哀的地方。
而这样的悲剧,在这个世界上,每40秒就发生一起。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的精神卫生日,发起了一个“40秒行动”日的活动,希望提高人们对自杀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对预防自杀的了解,减少与自杀有关的耻辱感,让遇到困难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世界卫生组织号召:
如果你遇到困难,请花40秒时间与你信得过的人谈谈你的感受。
如果你认识因自杀而失去亲友的人,请花40秒钟去与他们交谈,问问他们情况如何。
如果你在媒体工作,请在采访、文章和博客中重点描述关于40秒的统计数据。
如果你从事艺术或数字平台工作,请暂停你的制作或播送,传递40秒关于精神健康或预防自杀的信息。
如果你是雇主或经理,请花40秒拟定一条支持员工的积极信息,告诉他们当有精神紧张时,可在工作场所或当地社区获得的资源。
如果你希望你的领导听到你的行动诉求,请录制一段40秒的音频片段或视频,说明你希望他们在预防自杀和精神健康方面采取的行动。
如果你有一个与公众交流的平台(社交媒体、电 视、广播),请用40秒时间来分享精神健康故事和信息。
如果你担任政治职务,请公开宣传你正在采取的促进精神健康和预防自杀的行动,并强调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的统计数据。
世卫组织同时提醒,请注意尊重可能遇到困难的朋友、同事或熟人的隐私,且在未经他们同意的情况下,不要通过公共渠道分享有关其精神健康的任何信息。
一个需要明确的概念是,自杀可以被预防,但预防自杀需要社会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包括公立机构和私人机构,包括卫生部门和非卫生部门。没有任何单一方法就可以独自处理自杀这个复杂的问题。虽然世卫组织在《2013—2020年精神卫生行动计划》中确立了将自杀率减少10%的目标,而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就是采取综合性多部门联合方法,但事实上目前多数国家尚无国家自杀预防战略,包括中国。
如同《劝生》公益短片中所呼吁:人们应该知道——
自杀可以预防,自杀是可以谈论的话题,询问自杀想法并不会引发自杀行为而往往可以减少对方焦虑、让轻生者感受理解。
“40秒”,你可以成为“劝生者”!
人人都是劝生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今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为动员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后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