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吃“螃蟹”的季节了,想象着鲜美的蟹肉和喷香的蟹黄,小编坐在办公室里都不禁流下了口水……
但是,螃蟹虽好,吃法不对却容易出大事儿。这不就在前两天,16岁的小杨(化名)就因为吃螃蟹住了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钱江晚报》的报道:
懂事的小杨在看到父母搬货辛苦后,主动上前帮忙,可刚搬没多久就出现了胸闷的症状。休息后症状一直得不到缓解,便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竟然是气胸,还有肺部感染,小杨当即被要求住院。
入院给予吸氧、休息、抗感染治疗后,骨髓穿刺检查依旧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胸水穿刺检查也能引出黄色浑浊胸水,检查显示同样是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于是又详细追问病史,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原来4年前,小杨和父亲一起在小溪里抓螃蟹时,曾经生吃过几只小螃蟹。
结合原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史,高度怀疑是寄生虫感染。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果然,肺吸虫病阳性!
肺吸虫病,是什么?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属人兽共患蠕虫病,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等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们会因为饮用生水,或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肺吸虫病。
临床表现:
卫氏并殖吸虫所致疾病以肺内型为主,表现为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等,肺外型可累及脑、脊髓、腹腔、皮下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表现。
斯氏狸殖吸虫所致疾病以肺外型为主,表现为童虫或幼虫在体内移行而引起皮下游走性包块及幼虫移行症,包块内无成虫,痰中也无虫卵。
诊断:
在临床上诊断的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①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或蝲蛄,或饮用生水史;
③有持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排除其他寄生虫病;
④有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
不过确诊的依据是从痰、粪或各类体液内找到虫卵,或皮下结节等活检找到虫卵、童虫、或成虫。
常常被误诊,该怎么办?
因肺吸虫病临床表现不一,故在临床是极易造成误诊的。在阮树松等报道的11例肺吸虫病中,有6例被误诊为“结核病”,误诊率高达54.5%。而其余5例中有3例被误诊为非特异性感染,2例误诊为恶性。该病之所以容易被误诊为“结核病”,也是因为我国是结核高发的国家,而肺吸虫病又相对少见。
正是因为该病极高的误诊率,所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是诊断的前提。肺吸虫病应与以下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病很少见铁锈色痰,且病灶多发于肺尖和上肺野,痰菌阳性有助于鉴别。
结核性胸膜炎往往同时有肺结核病灶,胸腔积液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这点与肺吸虫病是有区别的。因为肺吸虫病所致胸膜炎的胸腔积液中是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如果从胸腔积液或者痰液中发现肺吸虫虫卵则可以确诊为肺吸虫病。
■ 支气管炎和肺炎
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不高,且无流行病史。
■ 脓胸
往往是先有肺部化脓性炎症,才会发展为脓胸,且血中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 脑型血吸虫病和囊虫病
均可引起癫痫、颅内压增高、瘫痪等,但各有不同流行病史。
血吸虫病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粪检或直肠黏膜活检或免疫学检查可确诊。
脑囊虫病若伴皮下结节,活检可明确诊断。脑脊液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
■ 脑肿瘤
脑型肺吸虫病的感染史、肺部病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原和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病原血清学标志的检测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重点来了!如何避免“虫从口入”?
避免“虫从口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醒人们不生饮溪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溪蟹和蝲蛄,改变吃醉蟹、腌蟹的习惯。
另外,除了螃蟹,患者有食用以下几种食物不适时,也应警惕寄生虫病。如食用半生不熟的小龙虾也可能会引起肺吸虫病;一些淡水鱼体内也常常寄生肝吸虫,食用可导致肝吸虫病;管圆线虫幼虫长期在某些陆生或水生螺体内发育,人若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被感染管圆线虫。
总而言之,煮熟再吃!这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1. 杭州16岁男孩肺里长出虫子!爸爸悔惨:不该给他吃那几只螃蟹,钱江晚报,https://mp.weixin.qq.com/s/ztVBl_Oqm3n4lw40DWmzVQ
2.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3. 阮树松. 11例肺吸虫病例误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2):365-365.
4. 孙子鑫. 这四种食物最易藏寄生虫[J]. 科普天地(资讯版), 2012(8):7-7.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