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设备还是医生
圣西睿智介绍说,美国人也会有年度体检,但他们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体检套餐,他们会先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聊一聊,然后在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检查的项目,通常是一些胆固醇、血压、血糖的检查,没有人每年需要做综述心电图(Electro Cardio Gram)、CT、超声波。
与中国的体检方式不同,在国外,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要求提供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时间的体检时间表,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医疗与健康中心采取的是一对一服务模式,每位体检者都有他们单独的医生, 而医生的详细资料也包括在回复内容之中。这样,体检者就可以提前认识他们即将见面的医生,也为后期的顺利体检打下基础。
体检结束之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每个好医生都知道,80%-90%的诊断来自病人的病历和生活习惯,而不是检查得到的数据。”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庭医生萨戈尔(Rich Sagall)总结道。
在中国,体检就像流水线一样,分门别类地进入各种B超室、CT室,也就是说,体检大多是由仪器来完成的,仪器也成了公认的体检医生。哪家医院的设备更先进,就代表着这家医院的体检水平更高。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测试比医生更加重要的观念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圣西睿智认为,好的医学理念是病人和医生坐下来好好谈谈。他经常引用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奥斯勒的一句话:“倾听你的病人,他在告诉你诊断结果。”
但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没有正经的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中国的医生被训练来治疗疾病,而不是帮助人们如何预防疾病。全科医生不需要做一项项检查,只需要给人们一些健康的建议,告诉他们如何保持健康。
预防疾病于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预防慢性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慢性病非常贵,消耗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在中国,很多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消耗性的疾病,如果能从源头阻断这些疾病,可以节约很多金钱。
“中美两国的体检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国的体检文化中,做一项项的测试要比和医生交流重要得多,这是非常悲哀的,中国人不相信他们的医生。”圣西睿智说,在美国,你首先会和一个你喜欢、你信任的家庭医生交流,而且你们已经认识超过10年了,他非常了解你,他会说,哦,你又胖了,小心糖尿病。“在中国的体检中心里,没有你熟悉的医生,只有年复一年相同的测试。”
“我接待的很多来体检的人都很看重仪器检查,来到我的诊室就是为了做CT,或者去到内科医生的诊室就是为了让医生听听心脏,量个血压,他们都是在追求这些客观指标,很少有病人会主动和医生交流。”李剑说,“就我所在的公立医院体检中心来说,体检者大部分都是买了套餐,到医院的各个诊室走一圈,拿到仪器检测数据就走人的。”
其实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李剑把设备的检查称为是一种“横断面的检查”,包括抽血、做彩超、心电图都只能反映身体那一瞬间的状态,不能说明之后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肝阳三脂的检查,很多单位体检前一天,大家晚上在一起吃饭,结果第二天肝阳三脂都偏高,大家都很担心。有一些人又为了第二天的体检,头一天晚上不吃饭,肝阳三脂检查结果又显示正常。但这样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肝阳三脂受短期影响非常大。”
在李剑看来,体检根本上来说只有两个作用,一是了解你某个年龄段身体横断面的情况,二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你的生活方式,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他有时候也会跟病人讲,你不需要做某项体检,但病人会跟他吵架,“他觉得这些检查非常有意义,你一定要给他做,他付了钱。有些人进来说我就是要吃这个药,你就老老实实给我开。在体检中心更是这样,我需要这个体检,你就老老实实用仪器做好给我结果就行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很多病人并不信任医生,也不听医生的话。”
自从中国医疗市场化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医院要养活自己,医院培养的一大批医生都被利益驱动,自然也不会认真看好病人,还会为了钱乱开药,医患矛盾肯定会被激化,”李剑也很无奈:“医生都是为了钱在看病,病人自然也不会相信医生,这是现实情况。”
圣西睿智的儿子刚刚出生,他希望他能有一个全科医生,定期去拜访他。这份工作最好的是,可以长期和病人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看着孩子们成长。
(文中袁莳、于文灏、姚辉为化名)
你需要做这些体检项目吗?
1 双能X 线吸收测量法骨密度检查
这是一种利用身体不同组织(矿物质、脂肪等)对X光吸收率不同的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除了检查骨密度外,也可以测量脂肪含量。它比较新和高端,费用不菲,只能在较高级的实验室进行,因此近年来比较受高端体检机构推崇。
对于有流失大量骨质可能性的人,定期进行这种检查是有必要的。但美国家庭医生协会AAFP建议,对大多数70岁以下的男性,65岁以下的女性来说,每年或隔几年做这种检查意义不大。为什么呢?
他们未必有骨质流失,有的话也比较轻微。与其靠检查来关心自己的骨骼,不如在平时定期运动(最好是让骨骼承重的运动,比如快走或负重行走、举重等),补充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将骨质疏松扼杀在萌芽状态;这种扫描有辐射,最好避免;轻微骨钙流失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副作用,且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它们能解决骨质流失的问题。
谁应该做这种检查?
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其他人如果符合以下情况,也应该跟医生讨论是否接受检查:
曾在一次轻度事故中摔断骨头;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抽烟或大量饮酒,这两者都会加速骨质流失;
体重比较轻;
服用了三个月以上皮质类固醇药物corticosteroid,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用于减少胃酸分泌),某些新型抗抑郁药物;
体内维生素D含量较低。
2 子宫颈抹片检查
这是一种能找到子宫颈处非正常和致癌细胞的细胞学检查,也叫巴氏涂片检查。因为宫颈癌变不完全是肉眼能观察到的,所以美国妇产科学院曾规定,18岁以上或有性活动的美国女性每年应接受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但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如今的建议是:21岁以下,65岁以上的女性没有必要进行这种检查,即使她们有丰富的性生活。为什么呢?
这些女性患上宫颈癌的几率相当低。对于21岁以下的女性来说,宫颈处的非正常细胞无需治疗也会恢复正常;65岁以上的女性,只要最后一次检查结果是正常的,就无需再检查了。
对于做过子宫切除术的女性来说,这种检查是多余的。
尽管巴氏涂片技术已经很先进,但检查过程并不太舒服,有可能引发少量出血。检查结果显示的非正常现象,有些自己会痊愈。但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一系列后续治疗。
谁应该做这种检查呢?
21至30岁的女性:每三年做一次即可。宫颈癌的发展期是10至20年,所以每年检查意义不大。
30至65岁的女性:美国癌症协会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同时结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Pap可以每五年做一次。
65岁以上女性:你不再需要这种检查。如果你有宫颈癌史,或曾在宫颈处找到癌前病变细胞,或是免疫系统很弱,则应该跟医生讨论是否继续做这种检查。
3 运动心电图
这是检测心脏病风险的一种方法。通常是让你连接上心电图仪后,在健身器上行走或慢跑,观察心脏活动是否有异。如果你有心脏病隐患,比如胸痛、气闷等,或已有过心脏病发病史,这种检查能帮医生评估你心脏病发作的概率,或做出治疗方案。
但美国家庭医生协会(AAFP)建议,如果你身体感觉正常,没有胸痛气闷等现象,进行这种检查前最好三思,为什么呢?
首先,运动心电图检查本身是无害的,但它的结果准确度不高,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如果医生认为你的检查结果不够清晰,可能会引导你进行其他检查,比如冠状动脉造影,这种检查的辐射量相当于做600-800次胸部X光测试。
其次,你也可能因为不理想的检查结果,接受非必要的手术,比如需要对动脉血管进行穿刺的冠状动脉造影术。这种治疗的确挽救过一些生命,但也可能引发心脏病(1%-2%的概率)。对更多人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能达到同样好的效果。
评估患心脏病的风险,有其他更简单经济的方法。AAFP建议至少每年量一次血压,每五年测一次胆固醇值,三至五年量一次血糖。如果这几项指标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患心脏病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心脑血管死亡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名人的猝死,比如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国家队举重教练梁小冬、我国航母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他们的逝世让许多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深感忧虑。到底我国现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如何?体检能否查出心脑血管病?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