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几天,很多媒体都在关注白血病患者,21岁的吴志辉。跟很多患者比起来,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茫茫人海中成功找到了配型。然而吴志辉又是不幸的:跟他配型成功的捐献者在手术前一刻“悔捐”了。而此时,吴志辉全身的免疫系统已经完全被摧毁。
无奈,吴志辉母亲吴琼玲临时顶替,给儿子进行了半相合移植手术。昨天上午,吴妈妈为儿子进行了最后一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工作。目前,母子二人的身体状况较为平稳,但这并不意味着吴志辉已经脱离了危险。
昨天(25日)上午,吴琼玲再次躺在了血液采集仪器的床前,不到1米6的她要为一米七多的儿子提供全身的造血干细胞,此前,她已经完成了一次骨髓采集和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
记者:您准备好了吗?
吴琼玲:准备好了。
记者:这一次感觉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吴琼玲:更轻松了,知道是怎么样了,今天就不会紧张了。
医生:今天大概要采3个小时左右,因为他儿子体重大,而且妈妈也确实是太小太瘦了,又贫血,所以要用两次才能采够。
经过3小时的采集后,吴琼玲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输入了患者吴志辉的体内,空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恒湘说,吴志辉目前的身体情况较为稳定。但是由于患者进行的是半相合手术,后期恢复过程要比全相合长,而且面临的危险也更大。
王恒湘:病人情况目前还算是稳定,是按照计划在实施,一般要长可能需要两周开始,真正长起来可能要三周的时间。这期间可能会发生感染、出血这些并发症,非常危险,一个细胞够了给他,在他的土壤中能不能长起来就要看他本人的了。
每天下午的探视时间,吴琼玲都可以隔着玻璃窗用电话和身在无菌舱内的儿子通话,尽管家人没有告诉吴志辉捐献者悔捐的事情,但是吴志辉已经知道了事实,不过他和家人的态度一致,没有任何抱怨,状态不错。
吴琼玲:他打电话过来问我身体怎么样,昨天要去见的时候他在睡觉,我就也不想吵他,就让他睡了,没有叫他。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温情的故事,但最后却以遗憾收场。虽然吴志辉的父母没有任何抱怨,但在唏嘘感叹之余,“悔捐”行为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而事实上,吴志辉并不是惟一的个案。这几年,有关“悔捐”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
2011年7月,由于医院采集干细胞时,设备发生故障,导致捐赠者的恐惧和不安,并最终悔捐。幸好已经采集的干细胞成功存活,徐州农民王传领也幸运地康复了。2012年3月1号,白血病患者小蒋准备接受一名女大学生捐赠的骨髓。然而这位捐赠者却因为家里的阻力,两次反悔。当时,同样是小蒋的母亲被迫紧急提供了骨髓。可惜由于配型并不完美,小蒋最终于2012年7月不幸离世。此外,2012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小侯苦等两年,终于等到了配型。但同样是在手术前夕,捐赠者突然反悔。
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很多。像王传领那样的幸运儿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情况下,遭遇悔捐的患者随后都要去面对一个更加艰难的处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白血病患者苦寻合适的骨髓捐献志愿者,或因高额的移植费用而无法手术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若没有合适的骨髓移植患者就只能等死,甚至有的家属在病人确诊白血病后,对医生所要求的马上进行化疗的做法并不认同,并且会质疑为什么不做骨髓移植?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