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自救微博转了4万多次
武汉医生澄清:医学上的咳嗽CPR是特定情况,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独自开车,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可能是心脏病发了,四下无人,怎么给自己做CPR(即心肺复苏术)?近日,一则咳嗽几声,自我抢救的微博一路走红,但武汉的医生说,这种方法真的不靠谱。
这则微博被做成课件的形式,共有8张图,详细讲解了当出现呼吸困难、胸口剧痛等心脏病症状时,“不要惊慌!不停咳嗽,用力咳嗽!每隔大约两秒,要做一次吸、一次咳的动作,要做到救护车赶到,或已经感到恢复正常,才能休息。”
这么做的道理是:深呼吸能把更多氧气吸进肺部,用力咳嗽挤压心脏,加速血液循环,帮助恢复正常心跳。
几天时间,这则微博转发已近45000次,评论达3000多条,有网友遗憾地说:“我们怎么没学自我CPR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专事救护知识传播的“救护之翼”组织负责人卢章洪说,医学上确有咳嗽CPR一说,但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知道出现心脏停搏、室颤等心脏骤停的特定情况。而这些常人无法判断,得借助医疗监护得知,随后在医生指导下咳嗽。
根据微博一开始提到的症状,应为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而不是心脏骤停。心肌梗死的自救方法有三项:绝对静卧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拨打急救电话。静卧休息更重要,为避免进一步加重心肌耗氧恶化病情,此时“咳嗽”极为不妥,可能会加重病情。
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已提出,不应向普通民众传授咳嗽CPR,会使民众混淆常规CPR,不利于民众掌握,并且在医院外无法使用该急救方法 。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心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心脏出现问题,那么身体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而心脏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很强,在治疗量以内或长期蓄积均可出现中毒反应,哪些药长期使用会“伤”心?这种情况能否避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