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保障“生命线”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当前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应急避难场所加大投入和管理,以保障这项“生命线”工程在灾难来临时能发挥有效作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认为,北京市建应急避难场所必须避免片面性、局限性,把这些问题放到防震减灾整个体系中进行研究,否则做出的规划和建设就会出现问题。
“在大城市有大量的学校操场或其他大型运动场地,以及为数不少的城市公园,建应急避难场所时,必须考虑这些地方的利用,另外城市体育馆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齐善鸿说。
在齐善鸿看来,城市体育馆的安全性和坚固性,一般要比普通建筑好得多,并且空间巨大,具有较完善的供电和供水设施,如果设置为应急避难场所,它们就可以在避难和救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日本在历史上经历过多起自然及战争灾害,在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上,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避难场所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学校、体育馆等室内避难场所,一种是公园、绿化带及高筑平台等室外避难场。
在日本,最结实、耐震性最高的建筑是学校和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根据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舍耐震性能调查结果的统计,日本即使在发生震度为6级至7级的强烈地震时,校舍虽然有部分损坏但不会倒塌、没有人员死亡。所以,一旦地震来临,学校就成了最好的避难场所。
日本大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不是露天的,多利用体育馆、大厅等空间较大的房屋。而在乡镇以及行政村,考虑到当地避难生活长期化的特点,则尽可能以小房间为主。
在确保饮水、粮食等生活物资的同时,日本避难场所还提供洗澡、洗涤设施以及私人空间,确保厕所、垃圾处理、疫病预防等卫生设施的独立分区。
“与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相比,目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还存在‘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的问题。”钟开斌建议,我国法律上应对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如何使用应急避难场所这三个环节,作出更明确具体的规定,让制度硬起来。同时,要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职权关系。”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应急避难场所标识不清、设施维护不善而遭损毁、长年失修老化,甚至有些部分被侵占、被挪用现象较为突出。
为此,钟开斌进一步指出,政府应当在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尤其要厘清各机构分别承担的职责,比如谁管理、谁使用、谁监督等问题。
“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的管理,对应急避难场所出台相应的考核监督规定,除了禁止侵占、挪用外,要解决设备设施老化、应急物资过期等问题。有必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监督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规范。”钟开斌说。
“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钟开斌认为,“应急避难场所目前的经费比较紧张,将来政府财政投入可以确定基本的分摊比例;同时,也可以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包括企业或志愿者组织如何来参与建设管理使用的机制,形成一个多种形式的投资渠道。”
(责任编辑:梁慧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