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的未竟事业
在这里实现
庙都还没盖完,紧邻殿堂的安养院却早已竣工入住十余年。住持法师呵呵笑着,说,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第一位要做的,是把钱花到安养老人的衣食起居上,“佛祖不会怪罪的”。
也就在这一年5月,古大圣寺正式创办起全国佛教界首家老年居士安养院。消息一经传开,引起周边地区南京、扬州、常州、无锡、上海等地的众多老年居士的反响,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纷纷要求住到庙里。
这是耐人寻味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老人入住养老院必须由子女签字,如无子女,需要单位担保。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因此想住都住不进去。
虽然古大圣寺安养院“安养守则”中也有“家人眷属同意”的规定,但如果是失独者或孤寡老人,并不会将其拒之门外。
昌法法师告诉记者,至今,古大圣寺已累计收养近500名鳏寡老人或有子女但独居的老人,还有千余名老年人,也已与安养院签订了安养协议,准备入住。
只是,安养院一时还没有那么大的接待能力。昌法说,2002年年底,投资近70万元的第一栋安养楼建成,其后4年,又建成3栋,总计70多个房间,有浴室、食堂、锅炉房和医务室,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而古大圣寺的殿堂还未修缮完毕,后墙边上,还有一大片长满荒草的空地,一些建筑材料零乱地堆放着,看来是要继续盖庙。
庙都还没盖完,紧邻殿堂的安养楼却一栋栋竣工接来老人入住。昌法呵呵笑着,说,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第一位要做的,是把钱花到安养老人的衣食起居上,“佛祖不会怪罪的”。
对于孤寡老人,安养院分文不收,衣食住行全由安养院承担。有退休金的老人,实行“半公益”,“一人一天10块,一个月300元”。
这点钱用来吃饭,还有水、电以及一般的药费肯定不够,昌法坦承“寺里一年要‘倒贴’20万元”。这笔钱就全靠化缘了。有时,眼看没了米面,寺里就给某些有钱的居士打电话“倒倒苦水”,然后,那些居士就在某个粮店买好了米面,再通知寺里去取。
安养院也不只是让老人吃饱穿暖,还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念经说法寻求解脱世俗困苦。安养院现有的17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2岁,其中90岁以上的30多人,最年长者98岁。
首位入住安养院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傅永庆老人于2004年6月往生。截至目前,130多名老人在安养院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站。安养院专门设立了往生纪念室,供奉已故者的遗像。
2006年春,昌法前往北京,看望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遗孀陈邦织女士。昌法报告了安养院的有关情况。陈邦织感慨,老伴未竟的事业,在镇江一个小庙完成了。原来赵朴初生前曾设想兴建一所老年居士安养院,收养孤寡老人,可惜没能实现。
如今,南京、苏州等地一些寺院也建起了安养院。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建立安养院等公益慈善事业中得以实践。古大圣寺安养院一层的楼门玻璃上贴着一副四字联语:爱洒人间,慈遍天下,横批是知恩报恩。昌法说,慈悲为怀,关爱弱者,这本是佛教的教义,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小事情。
网络聊天群抱团
温暖只是暂时的
能够住进安养院,实在是一件让其他失独者羡慕的事情。大多数养老院的规定都是,没有子女的不收。
面对庞大的失独者或老弱孤寡人群,有专家提出“社区化养老”等概念,但要将其变成现实远远不是纸面上谈说那么容易。
今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失独者,通过网聊群聚集在一起,到国家计生委信访办反映问题,要求出台政策解决这一人群的养老问题。
经过一整夜的坚守,他们得到了承诺:国家计生委会在3至4个月内研究出一个制度框架上报国务院,并答应与失独者建立沟通机制。
在网络论坛或聊天群里抱团取暖,是失独者在无助中自我寻求的另一种与养老有关的生活方式——试图取得精神层面的暂时慰藉。古大圣寺安养院的失独者“叶儿黄了”有时也上聊天工具,在群里聊上几句。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