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3:“蓝裙女”
接头记者等“黑衣眼镜男”时,电梯下出现一名年轻女子,穿蓝色裙子,一手拿饮料瓶,一手拿纸兜。正好坐在了接头记者所在长椅的右侧长椅上,她一直偷偷注视着记者,并用手机发信息。直到交易结束她才离开。
真从这家医院
流出来的吗?
交易完成后,记者打开黑色塑料袋,一个胎盘血淋淋地摆在面前,令人不寒而栗。虽然记者没能看到中间人和医院人员的交易过程,但这个胎盘的外包装暴露了重要线索......
包装袋上有产妇姓名
之前在与“危险”谈判时,他告诉记者医院的管理流程很规范,卖出胎盘要领导签字,还要用一天时间做12项检查。
但当记者打开黑色塑料袋后,并没有发现检查报告。只有一个“麻醉包装袋”里面包着一个裸露的胎盘,“麻醉包装袋”上有产妇身份:胡**,产三。
护士证实该产妇确在该院住院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这意味着这个从医院内流出的胎盘,很可能就是该医院产三疗区胡**的,事实会是这样吗?
当晚20时10分许,记者在长春市妇产医院产三疗区发现了胡**的信息。一名护士证实胡**确实在该医院产三疗区902病房。
产妇家属称当时没要胎盘
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胡**的家属告诉记者,因为听别的产妇说生产后要花钱买回自己的胎盘,所以放弃了胎盘,至于去向也没做了解。
记者:你家的(产妇)贵姓?
胡家属:姓胡
记者:是胡**吗?
胡家属:对。
记者:咋没要胎盘呢?
胡家属:别人说要那玩意得花钱。
记者注意到,胡**档案显示她22日在医院生产,为何“危险”说成是“刚下来特意留的”,而且记者第一次联系他时就已经是24日,中间人为何当时没直接给记者胎盘,反倒拖延两天,意图不言自明。
秘密倒卖胎盘已成网络链条
“黑市”潜规则触目惊心
2005年3月31日国家卫生部曾发文(卫政法发〔2005〕123号)《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明确要求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
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产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