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也叫做“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是一种献爱心的公益性行为,但一提起献血,很多人至今仍存在许多误区,比如“献血会让身体变虚”、“献血会感染疾病”等等。事实上,无偿献血对身体有诸多好处,而只要在献血前后注意一些小细节,献血并没有你想的这么可怕,下面就让小编来辟辟谣。
这些献血谣言你还在相信吗?
谣言一:献血会感染疾病
曾有一项关于人们不献血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担心感染疾病,占比达46.4%。
事实上,采血部门使用的针头、血袋和所有耗材都具备资质,并且是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医疗用具。每位献血者使用的血袋都是全新的,血液采足后,针头当场剪掉,集中高压消毒后送往指定部门处理。
所以,献血是绝对安全的,不存在感染病症的说法。
谣言二:献血会让人“大伤元气”
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ml,一个人一般每次献血200~400ml,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存储在肝脏、脾脏处的血液会立马补充,总循环血容量不会减少。
而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一到两个小时就会补充到位;血浆蛋白质是肝脏合成的,一两天内可以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恢复至本来水平。
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有血细胞不断衰老、死亡,同时又生成大量新生细胞。献血后会加强造血功能,让失去的血细胞很快补充。
所以,一个健康人按规定献血,其实对健康有益。
谣言三:献血会诱发贫血
献血只让血液暂时减少一小部分,很快就会恢复,对血液再生功能无影响。
而贫血是一种疾病,贫血患者在献血前的检查就会得知病情,且并不具备献血资格。
谣言四:一次献400ml太多
不少血液专家表明,一次献血量为400ml不仅不影响献血者健康,还对受血者有好处:
1.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比起输注多人份血,输注单人份血液的副反应至少降低50%。
2.降低输血传染病风险
因窗口期问题(在病毒感染初期,用当前技术无法检测到病毒标志物,这段时间称“窗口期”),以及献血者血液中可能感染了未知病毒等等原因,目前,受血仍有风险存在。
一般失血病人临床用血一次至少400~600毫升ml,若一次献血200ml,则至少需要2~3人份血,输血风险会大大增加。
3.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血液也属于异体组织,一个人若输入他人血液,可导致免疫反应出现。
若一次献血量为400ml,受血者被输入的血液来源就会减半,致敏源减半,降低输血免疫反应。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但是,糖尿病患者作为一个特定人,他们是否适合献血呢?为此,39健康网的编辑特意采访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郭坚。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