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作为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医疗器械数智化与医工融合创新论坛”在北京昌平顺利召开。
本论坛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和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承办,汇聚政产学研医投多方力量,共绘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蓝图。
在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诊疗模式革新与产业效能跃升。当前,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医疗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论坛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数智化技术提升医疗器械创新能力,优化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条。针对高端医疗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聚焦加强医工协同创新,重点突破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技术壁垒,赋能医疗器械创新等方面为行业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1.政策协同,锚定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和昌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春秀分别致辞,强调了医疗器械数智化与医工融合创新在推动医疗产业升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中的关键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 邓小丁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为本论坛作致辞。他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医工融合创新不仅是推动医药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必然要求。邓小丁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近年来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助力医疗器械数智化创新发展。围绕活动主题,他提出了三点认识: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二是加速数字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集聚发展;三是优化生态体系,营造产业创新生态,重点加强医疗器械政策体系协同,增强医药产业政策与监管支付,安评等政策体系的协同。
昌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马春秀
昌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春秀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昌平区聚焦医疗器械赛道,依托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空间优势,统筹成果转化,以引优培强,构建了“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的生态圈。特别是通过实施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围绕“132”产业体系,在脑机接口、体外诊断、医美器件等优势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马春秀指出,2024年昌平区医疗器械产值达到114亿元,占北京市的四成,已成为北京北部重要的产业承载区。全区现有企业累计获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30个,占全市的38%,占全国的8.5%。她强调,医工融合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技术的碰撞,更是理念的塑造。昌平区将持续聚焦医疗器械产业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优化医工融合创新生态,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加速形成示范型、标杆性的医疗器械产业。
2.赋能产业,助力发展
政策发布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杜玮介绍了《昌平区医疗器械产业支持政策要点》,旨在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昌平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高端企业集聚、创新产品培育的良好态势。目前,昌平区存量规上企业达98家,产值占北京市超4成,拥有上市企业9家,培育创新医疗器械产品32个,占北京市40%,占全国8.8%。杜玮介绍,昌平区将重点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四个领域,包括产业创新、共性平台建设等。政策内容涵盖支持研发创新,帮助早期优质项目实现“从0到1”的突破;支持产业化项目落地,助推技术成果“从1到10”的跃升;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加速“从10到100”的商业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优质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通过这些措施,昌平区期望与各方携手,共同绘制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壮丽蓝图。
前沿探索,共话创新
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业界专家们深度分享了医疗器械数智化与医工融合在高端医疗装备、智能诊断、微创治疗等关键领域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 金勤献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金勤献以“构建面向未来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创新生态”为题,深入探讨了在颠覆性创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创新生态。他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崛起,生物医药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ai不仅加速了科学研究的进程,还推动了从蛋白结构预测到全新蛋白质设计的突破性变革。金勤献强调,构建创新生态需要从技术源头布局,以人才为核心,打造多层次创新人才体系,并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他提到,多组学数据与ai技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转移生态需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生物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深圳市多模态智能诊断工程中心主任 吴 松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深圳市多模态智能诊断工程中心主任吴松围绕“数字孪生技术重塑医疗健康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当前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而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成为破局关键。他强调,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积极探索数字孪生医院建设,打造全国首一家医学数字孪生实验室,成为深圳市数字孪生医院平台试点医院。医院通过构建数字孪生框架,实现了从患者管理到手术室智慧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升级,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医院还探索了ai医院建设模式,开发一体化智算服务平台,推动医疗行业迈入人工-智能应用新阶段。吴松表示,未来医院将通过技术迭代,进一步实现从数字孪生医院向ai医院的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司长、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医疗器械监管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研究员王兰明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司长、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医疗器械监管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研究员王兰明以“鼓励和促进医疗器械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管理的角度”为题,深入探讨了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法规。他强调,创新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提升医疗水平、满足临床需求至关重要。王兰明提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为创新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规框架,特别审查程序和优先审批程序的设立,为创新医疗器械的快速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创新医疗器械的审查及注册情况显示出政策的积极效应,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得以加速进入市场,为患者带来福音。他指出,未来应继续优化注册管理流程,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 刘秀云
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刘秀云围绕“医工交叉技术在神经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进行了分享。她指出,未来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将集中在脑机接口技术、手术导航与定位系统、人工-智能与诊疗、手术机器人、多模态融合技术、器官芯片与类器官等方面。她提到,脑疾病如中风、抑郁、脑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增加了相关疾病的压力。他和她的团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设计了不同的刺激范式,能够快速、精准地诊断脑积水等疾病。此外,团队还利用物理学建模和电容电阻阻抗等技术,模拟大脑的脑脊液循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刘秀云表示,期望借助医工交叉融合的创新模式,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显著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同时切实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常务副总经理 江洪伟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常务副总经理江洪伟围绕“医疗器械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医的深度协同,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近年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成功推动了多项前沿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行业树立了协同创新的典范。他强调,协同创新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利益共享模式,以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他分享了中心在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临床应用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覆盖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替代、新型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展示了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为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市胸科医院SPD管理办主任 顾 伟
上海市胸科医院SPD管理办主任顾伟围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医工协同加快创新转化”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上海市胸科医院作为新中国首一家心胸疾病专科医院,近年来在专科建设、创新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年门诊量达90万,手术量2.3万例,机器人手术超7200例,保持全国领先。顾伟指出,尽管创新转化受到政策支持,但仍面临诸多瓶颈,如成果转化路径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医工壁垒等。为此,他提出多项对策:国家层面完善成果转化政策,院校层面推进以转化为导向的创新体系,企业层面推动医企科研融合,市场层面构建活跃的技术交易体系。展望未来,融合式创新、高度协同以及智能驱动将成为创新转化的主流趋势。顾伟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政策支持与国际接轨,以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医疗科技迈向新高度。
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 王颖奇
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王颖奇以“智能化时代,科技创新构建产品差异化优势”为主题,分享了公司在眼科设备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他指出,当前眼科设备市场存在大量低价同质化产品,而高端创新产品相对稀缺。为打破这一局面,图湃医疗通过技术创新,从临床需求出发,打造差异化产品。王颖奇分享了多个创新案例,包括术中扫频OCT智能ai应用,涵盖自动分层、病灶识别、辅助诊断、术前术后评估、智能导航等多个环节,推动眼科诊疗从单维到多模、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变。他呼吁行业共建开放生态,秉持长期主义,推动眼科设备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春风化雨(苏州)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晓东
春风化雨(苏州)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东在演讲中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趋势与挑战”。他指出,脊柱外科手术复杂且风险高,传统手术面临诸多挑战,如精度受限、可视化不足、高强度操作以及区域发展不均等。为此,春风化雨研发了多功能人形智能医疗机器人,包括定制显微镜、光磁一体导航、超声骨刀等,能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和全程抗遮挡导航,显著提升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伦理层面,公司遵循“西格拉底誓言”和“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开发了伦理软件架构,确保机器人在意外事件中优先保护患者。目前,春风化雨人形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进入科研临床阶段,完成了北美三次重要年会展出并获得多方认可。期待未来手术机器人能够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以高尚的医德完成手术,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
北京昆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盛经纬
北京昆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盛经纬以“脑机接口与数智化未来”为题,阐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进展。他指出,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大类,侵入式技术如Utah Array和Stentrode已获FDA突破性认定,国内企业如脑虎科技和芯智达也取得突破,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非侵入式技术中,昆迈医疗的无液氦脑磁图系统已获批全球首一个注册证,并完成超百例临床试验,展现出无创、高分辨率的优势。他强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脑机交互带来新机遇,基于脑磁信号的无创语言解码等应用也正在探索中。脑机接口现正处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不仅在科研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还将在脑疾病诊断、康复治疗及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本场平行分论坛由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 张宇鸣和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渊主持。
当前,昌平区正加速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本次医疗器械数智化与医工融合创新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昌平区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服务体系,巩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领先地位,助力北京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创新中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狼疮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等肾病。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擅长遗传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IgA肾病、 糖尿病肾病、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多囊肾、肾病发育异 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