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盛大开幕,其中,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北京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平行分论坛——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论坛于7月7日上午在北京·昌平圆满举办。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具颠覆性的技术之一,正在深刻改变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格局。本场论坛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新材料、生物数字融合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分享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探索生物制造市场机遇与挑战,推动医药健康与合成生物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北京市乃昌平区的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论坛设置了领导致辞、政策发布、主题报告、圆桌对话等环节,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龚维幂,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赵仕伟等出席论坛,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全国各地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专家和产业界的优秀企业家们。论坛近300人参会,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1.论坛序章:政策领航,共绘蓝图
本场平行分论坛由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倪峰主持,聚焦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龚维幂,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分别致辞,强调了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前沿进展、产业布局与未来机遇。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龚维幂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龚维幂为本场论坛作致辞。他提到,北京正在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统筹谋划、系统布局,经过前期培育,北京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正在不断夯实:一是前沿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二是技术服务平台持续完善;三是开展审评审批前置共研;四是产业聚集区加速建设;五是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加速推进。未来,北京将持续发力、加快打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强政策先行先试,并在产业平台搭建、高水平开放合作、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做好产业要素保障,加快构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为优质项目和科技企业落地发展创造至好条件、提供至优服务、营造至佳环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 刘晓东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在致辞中提到,昌平区建设了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一区、一中心、两基地”,北京化工大学技术创新中心、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华润双鹤合成生物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落地建成,搭建了丹纳赫等共性技术平台 13个,集聚了微元合成、齐禾生科、汉禾生物等高成长性企业121家、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实现产业收入60亿元。未来,昌平区将夯实“空间-平台-生态”三大基础,巩固“政策-基金一央企”三大优势,培育“团队-协同-ai+”三大亮点,力争2026年产业收入超百亿,加快打造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通过聚力科技攻关、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区域写作,拥抱合成生物“新蓝海”,以至好的环境、至佳服务、至优政策,全力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前来昌平发展。
政策发布
合成生物制造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前沿领域。会上发布了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赵仕伟解读了昌平区至新出台的《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路径,从产业创新能级提升到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从项目落地布局加速到服务平台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每一条措施都精准地切中了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点。既是昌平区对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大力支持,也是对北京市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的有力践行。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对发展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作出部署;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今年再次提到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昌平区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科研投入等多方面举措,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优质企业和创新团队落地昌平,为合成生物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2.学术前沿:六大报告,精彩纷呈
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国内高校及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们深度分享了合成生物制造在医药生产、化工、能源、材料、食品等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为与会嘉宾们带来了“发展生物制造,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生物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效、原料可再生、环境友好的优势,是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挑战的关键技术。中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生物基材料、绿色化学品和蛋白质生产的耦合发展,以实现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目标。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教授陈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魏东芝围绕“医药与健康产品的合成生物制造”作了主题演讲。他强调,通过“平台技术+平台化合物”的研究模式可以推动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制造。同时,他介绍了多元醇、甾体与萜类化合物、非天然氨基酸等平台化合物的生物制造技术突破,可以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袁其朋在其“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生产芳香族化合物”主题报告中介绍了高效细胞工厂的构建应用于生产芳香族化合物的生产。通过重构代谢网络、关键酶改造、辅因子循环等策略,提高芳香族化合物合成效率,实现工业化应用。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黔楠在其主题报告“人工-智能驱动的合成生物制造新模式”中提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数据挖掘和模拟计算优化微生物改造和发酵工程,能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制造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可有效助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高效转化。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江会锋在其主题报告“合成生物学与可持续医药制造”中阐述了合成生物学在植物天然产物和核酸药物制造中的应用。通过挖掘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途径,将其转移到微生物底盘细胞中构建细胞工厂,实现高效生产。
这些学术演讲不仅彰显了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前沿性与多元性,也为昌平区在合成生物学领域集聚创新资源、培育产业集群筑牢根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更为昌平区打造合成生物学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技术应用的实践分享。
3.思想碰撞:圆桌对话,聚焦热点
“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新应用、新机遇、新挑战”圆桌对话由京西燕园产业基金总经理谈畅主持。微元合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波,齐禾生科首席技术官兼联合创始人赵天萌,汉禾生物创始人桑涛,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陈勇,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陈振等围绕“技术突破与应用方向”“合规与市场挑战”“产业合作与政策支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齐禾生科的赵天萌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强调通过基因编辑可在短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并推动其产业化落地。微元合成的刘波分享了基于基因编辑的微生物改造技术,用于生产人类营养、动物营养和医药原料,特别提到阿洛酮糖的获批,这是合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的重大突破。汉禾生物的桑涛介绍了利用秸秆等非粮基碳源生产生物塑料和生物树脂的技术,强调其在降低成本和推动大宗材料生物制造方面的潜力。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陈勇分享了植物生物制造在疫苗抗体、抗癌药物和高端香料等领域的应用,强调植物源疫苗抗体的临床研究和市场潜力。清华大学的陈振介绍了生物基单体(如醇类、胺类)的绿色制造技术,强调通过新的生物合成途径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拓展产品种类。
对于产业合作与政策支持,桑涛强调北京在生物制造领域的政策和人才优势,呼吁各方合作推动产业发展。谈畅提到昌平区对生物制造的支持,认为政策推动和技术突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本场平行分论坛全面展示和分享了来自国内各方合成生物制造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深入研讨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力推动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快速应用,为北京市乃昌平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力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对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lgA肾病、肾盂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常见病等有丰富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