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约130万例,占全球发病总数的14%,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印度。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660例/100万人口,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病率更高。慢性肾脏病(CKD)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我国CKD患者居全球之首,患病人数为1.32亿,发病率达到了10%左右,97.8%集中在CKD1-3期[1]。
慢性肾脏病(CKD)和结核病(TB)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的3月份,慢性肾脏日和世界防治结核日就会不期而遇,这两大疾病的结合,尤其是CKD患者合并结核病的情况,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结核病筛查很重要#
CKD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结核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CKD患者的结核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的6-30倍,而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患病风险更是正常人的3-25倍。此外,CKD患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尤其是肺外结核和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因此,CKD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下降、厌食等症状,应高度警惕结核病的可能性。
建议:①慢性肾脏病患者确诊及治疗过程中需定期(每3-6个月)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②透析开始前、器官移植前需进行潜伏结核感染或活动性结核的筛查。③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需要重点关注。
#慢性肾脏病患者得了结核病怎么治疗#
CKD患者合并结核病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需兼顾两种疾病特点, 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1]。首先,抗结核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调整,以避免药物蓄积导致的毒性反应。其次,CKD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乙肝病毒感染,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加重肝功能损害。此外,CKD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神经毒性和肝毒性。
西医称“结核”,属中医五痨中的“肺痨”。中医学认为,肺结核病因病机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虚实结合互为因果。肺痨病灶在肺,久病累及脾、肾两脏,故治疗以补肺益肾为主。冬虫夏草是一种补益药,可补肺气以助其宣降,助肾阳以补肾纳气,滋肺肾之阴以降上炎虚火。《中国药典》记载该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临床研究发现,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采用冬虫夏草制剂有助于加速肺结核病灶的吸收,同时对降低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4]。
#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结核病的健康管理#
1) 注意防护:注意空气飞沫隔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居家勤通风,勤洗手,自身痰液集中处理,和他人餐具分开消毒使用,日常衣物和毛巾清洁后晾晒;避免接触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婴幼儿等人群。
2) 饮食调整:要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3]: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适量食用新鲜蔬菜,保持排便通畅;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瘦肉、蛋、奶等;限制高盐分的食物:如腊肉、香肠、腌菜等;限制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菠菜、干豆、海鲜、食物添加剂多的食物;限制嘌呤摄入:如内脏、老火汤、啤酒等。
3) 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适时添减衣物,避免感冒。生活中保持稳定愉悦的心情,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增强体质。
4) 不要随意服用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共享图及WHO发布宣传资料)
今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慢性肾脏病合并结核病的诊疗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但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患者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临床医生应提高对CKD患者结核病的防控意识,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人类疾病已进入心身疾病时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始终强调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WHO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就是引导大家对疾病的治疗应该走出“就病论病,就病治病”的方式,对心身共病的心身疾病,在重视患者身体疾病治疗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把“治病”转变为“治人”。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今年3月24日是第19个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 依法防控结核”。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