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昱辉或面临5年以上刑期
“医学界”注意到,此前束昱辉等人被刑拘时,除了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还涉嫌虚假广告宣传罪,而此番被公诉时,公布的罪名则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罪案。
“仅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这一项罪名,束昱辉就有可能面临5年以上有期徒刑。”医疗律师宋绍辉告诉“医学界”,据《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具有组织、领导的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累计达一百二十人以上的,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收取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缴纳的传销资金数额累计达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属于犯罪情节严重,将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宋绍辉表示,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是一种经济类犯罪,主要危害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检察机关已对束昱辉等人正式提起公诉,其行为已经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并达到该罪的追诉标准。“但最后的裁决结果还要根据犯罪事实的最终认定。”
违规“保健品”是如何逃过监管的?
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发展迅速,2017年已达到237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12%,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3500亿元。而一些保健品就是通过天花乱坠的“治病”宣传吸引消费者。在“权健事件”中,遭遇悲剧的4岁小姑娘周洋就是使用了权健公司宣称的可以治疗癌症的产品,放弃了西药和化疗。
进入市场的保健品的监管,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流行病学专家祖述宪曾在媒体撰文表示,“缺乏规范的评定标准和方法是监管保健品市场的最大问题。不同的保健品和评价单位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缺乏共同标准;评价效果的实验设计粗糙,对照缺乏或不合理,形同虚设;指标及其解释也非常随意。”
有些保健品甚至没有备案就进入产品销售列表。权健事件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了原食药监总局的保健食品数据库发现,当时仍在有效期内的权健牌保健食品共有13种,而权健官网的产品列表中,至少列有102种产品。在职能划分上,具有“蓝帽子”标志的保健食品由原食药部门监管,而其他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或假劣保健食品,则由原工商或质监管理。
权健事件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示了保健食品违规宣传案。这个虚假广告宣传案中,监管的主体是工商行政管理局,参照的法律是《广告法》,惩罚力度为:罚款15万元;而公示的另一案件,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品,监管主体则是原食药监部门。保健品监管中出现的政府职能的交叉,加大了监管难度,也让部分企业有了可乘之机。
而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也一直为人诟病。即使在更为严格的药品监管上,拿到非处方药批文的某保健品企业多次违法宣传,一方面被江苏、宁夏等地的药监局责令“暂停销售”,一方面在强大广告的带动下实现销售额突破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2018年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透露,未来,我国保健品的政府监管将接轨国际标准。“药就是药,食品就是食品,食品补充剂就是食品补充剂。保健食品功能可能被取消。为了利于监管,“三定”方案归口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另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此次涉案的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高达3.45亿元,主要从事自然医学开发、保健品制造、中药材收购、货物进出口等业务范围。其中权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5.36%,束昱辉个人持股22.17%,其子束长京持股2.46%。而权健集团有限公司的持股人也为束昱辉与束长京,其中束昱辉持股51.1%,束长京持股48.9%。
“医学界”检索发现,尽管“权健传销门”爆发至今已将近一年,但束昱辉父子名下公司至今仍有数十家,总注册资本超30亿元。其中,束昱辉本人拥有包括权健集团、江苏权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在内的40家公司,但有部分公司已处于吊销状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