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40年
倡导消化道癌症的早防、早诊和早治,是李兆申院士近些年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而在他近40年从医生涯中的不同时期,他关注的重点和医疗理念也有所不同。
李兆申院士成为一名医生的经历有些传奇。1974年,他高中尚未毕业,就应征入伍了。在部队里,他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从事日常卫生勤务工作。1976年,全国高考恢复还要再等一年,经部队推荐,李兆申进入第二军医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生。
毕业之后,李兆申院士就进入了长海医院,除了短期的到香港和美国进行访问学习外,40年来一直工作在长海医院。毕业之初,李兆申院士的目标是做一名外科医生,然而在分配制下,却没有个人选择专业的空间和自由。
分到消化内科之后,当时的外科主任看中了他,想要把他调到外科,最终也未能如愿。但在此后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李兆申院士从未丢失成为外科医生的初心,在此后漫长的消化内科的工作生涯中,做不了外科医生也要做外科医生的工作这个想法一直激励着他。
成为消化内科医生的最初,那时的消化内科远没有现在风光,是当时公认的脏乱科室,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段也极为有限。李兆申院士说:“那时候很多病都没办法治,别说内镜中心了,连超声都没有,收的一些病人怎么治也治不好,毫无办法,每天只能看看门诊、开开药、查查房,一直这样工作到90年代初期。”
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为国内带来了国际最新技术进展,内镜不仅是一种诊断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很多以前需要外科开刀的疾病,通过内镜都可以解决,真正实现了内科治疗也能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
内镜技术是李兆申院士职业生涯的一项巨大成就,消化道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很多过去令内科医生束手无策的问题,现在在内镜技术下,都能轻松地解决,而且患者也免去了开刀的痛苦。“我们慢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镜诊断和治疗体系,就叫内镜治疗学,现在外科医生都很羡慕我们了,说以后就没他们外科医生什么事了,这的确是一个趋势。”
过去的30年,是中国消化内镜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30年。“过去我们全方位地跟跑发达国家,现在我们的一些技术可以和他们并跑,甚至可以说有些技术,比如癌症的筛查治疗,我们可以领跑,我们现在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了。”
胰腺疾病是李兆申院士的另一大专业领域,也是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的另一大特色,国内第一家胰腺病学专业杂志《中国胰腺病杂志》就在此创刊。
虽然只是人体上腹部深处一个不显眼的器官,但胰腺承载两大重要功能:控制血糖和分泌消化食物的胰液。胰腺疾病主要有三大类:重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在过去,这三种疾病都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治疗,胰腺癌是癌中之王,急性胰腺炎死亡率很高,慢性胰腺炎很难治。
“那时候看到这样的病人,就很无奈,基本两三个月就死掉了,病人痛苦,我们也很痛苦。”李兆申院士说,“选专业方向的时候,就想这个病难道就没办法了?所以选了这个专业,希望通过联合攻关,通过多学科协作,通过基础和临床结合,能够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通过技术引进和临床探索,李兆申院士带领团队逐渐找到了解决方案,建立了慢性胰腺炎“药物-碎石-介入-手术”微创治疗新模式,创建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多项诊疗新技术。“目前为止,急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最好,但胰腺癌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我们还要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
按照李兆申院士的设想,未来所有的病人都将不用再开刀,外科医生能做的,内镜医生也都可以做,而且创伤更小,效果更好,病人恢复更快。“从巨创手术到微创手术,从微创到无创,这是临床的趋势和方向。所以,要做好一名消化专科医生,一定做到内外兼修。”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