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着要上3道“硬菜”。
也许成果的内容太过专业难懂,但是三项成果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就是它们“硬”的最好证明。
成果一:开辟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这项研究让吴孟超院士成为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为了提高我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成果二:建立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
这项成果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众多世界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让患者术后基本享有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世界先进行列。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迄今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率先提出了“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可产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观点,利用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术中亚低温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正常灌注突破现象”的发生,使手术死亡率降至4.3%,并极大降低了手术致残率,而该项手术死亡率国际综合组报道高达24%。
因为该成果,王忠诚院士获得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成果三:诱导分化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
王振义院士提出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证实。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在有效缓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
王振义院士因此获得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