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重灾县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学科学院援助项目)
一、项目背景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国务院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人才保障机制。这也是新医改方案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实践 “健康是生产力”的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医药卫生扶贫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创造出许多成功经验;中国医学科学院有着支持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并且具有全国最优势的医疗、教育、科研资源,愿意和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携手合作,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项目推进到四川省地震重灾区,为支援地震灾区的医疗卫生重建工作,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5.12” 汶川大地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四川省高度重视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近期正在顺利推进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和设备配置等硬件建设,这使灾区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恢复和提高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长期以来,地震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差,面对灾区急速增加的医疗卫生需求,更显得需要对其常见疾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其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灾区老百姓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国内外媒体近期相继报道了一些典型自杀事件。但灾区乡镇一级医疗人员绝大多数缺乏心理卫生相关专业知识。(刘奇葆书记非常关注此事,多次强调要加大对心理卫生人员的培训。)
二是国家和援建省(市)提供的医疗设备在乡(村)医疗机构存在闲置或使用不当的问题,原因是当地缺乏有较全面能力的医学影像和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
三是虽然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但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任重道远,而灾区基层医务人员的卫生防疫、食品安全和妇幼保健的能力提高至关重要。
四是由于灾害造成的家庭破碎,预计在未来3-5年灾区会有一个相对的生育高峰期,为了进一步确保母婴安全,维护灾区和谐稳定,乡村妇幼卫生保健人员的能力亟待提高。
五是新的形势、新的环境对市、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基层卫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提高地震灾区基层卫生人员水平,对于改善灾区人民健康,构建灾区社会和谐,促进灾区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地震灾区涉及面广、需要培训的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大,任务重(共涉及到七十余个县、两千多个乡镇卫生院、一万多个村卫生室、三万余名乡村卫生人员),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全部的培训任务。因此,按照基金会王彦峰理事长关于培训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指示精神,根据实地调研的具体情况,针对灾区最急需开展培训的地区和人员类别,同时考虑到前期募集到的启动资金情况(目前已筹措了七百万元培训经费,基本落实了项目70%的培训经费),建议针对国家确定的“5.12”地震北川、汶川等18个极重灾县急需的五类重点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进行强化培训,这将对重灾地区灾后尽快恢复向老百姓提供快捷、有效、便宜、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其他灾区县以及广大西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培训原则
根据重灾区医疗卫生恢复重建的任务需求、资金保障等实际情况,拟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由小及大、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四川地震18个重灾县的卫生培训项目。
三、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血管健康工程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