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的魏老伯前些时候胆结石反复发作,只得接受医生建议接受手术治疗。可当他上周六接到本市宝山区罗店医院的入院通知时,感觉却有些不爽:按常规医院双休日除急诊外不做任何检查,周六住院等于白白多付2天住院费。
魏老伯打电话给医院,希望顺延至周一入院。但医院的回答颇出乎他的预料:现在双休日术前各项检查也照常进行。本周一按期接受手术的魏老伯昨天康复出院,掐指一算住院的日子,老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该院院长王晨明告诉记者,医院打破双休日除急诊外“不受理”的惯例,并对阑尾炎等手术病人实行“挂线出院、门诊拆线”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更为患者的医疗费用做了“减法”。他说,促使全院上下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的动力,源自于收支平衡补偿机制改革。
政府对医院的拨款,长期以来按在编人员数量发放,而医院职工的奖金、设备维修、更新等费用,则由医院通过技术服务,从医疗市场中获取。由此,政府拨款被称之为“人头费”。
在医保制度规定患者复诊率不提高的基础上,去年5月,宝山区卫生局从改变拨款方式入手,把按“人头费”的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量“购买服务”,启动探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并明确率先在罗店医院、区中医医院开展这一收支平衡试点工作。看似普通的拨款方式变化,无形中改变了医务人员的行为。
王院长坦言,以往每天上班打开电脑,最关心的是医院前一天的营收情况,最担心的是当月医院职工奖金是否发得出。可现在不同,同样打开电脑,关心的却是医疗均次费用有没有控制好,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因为“指挥棒”的改变,医院管理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医院日常经费、医务人员培训费等均由政府承担的前提下,根据区卫生局下达的本年度考核要求,作为二级乙等医院的两家试点医疗机构,在全市同级同类均次费用150-160元的基础上下降至125元,政府按此标准根据服务量购买服务,均次费用超出部分全部上交。
同样,改革之后,由于检查、开药等均与医务人员的收入彻底脱钩,医生也摆脱了“处方权”后那双“隐形手”的控制。该院内科主任邹华说,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看好病,让病人满意。而口腔科、小儿科这两个原先服务量大、“含金量”低的科室医务人员,业绩在新的考核体系中得到了应有的肯定。
在新的“指挥棒”下,医务人员不再是被改革者,而是与患者一样的改革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统计显示,今年1-10月,罗店医院门急诊总量比试点前同期上升了32.18%,收治住院病人5967人次,较试点前同期上升8.16%,而门诊病人的均次费用为120.56元,同比下降7.11%,全院职工奖金水平增幅达到10%以上。仅以罗店地区10万人口计算,均次费用下降让当地百姓减少了近1000万元的医疗费用支出。
据悉,这一改革方案明年将在宝山区所有的公立医院机构中推行。该区卫生局局长李士华表示,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点所在,收支平衡补偿机制改革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以改变投入方式来带动分配体制改革,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责任编辑:龙彩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甘肃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