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刘苏冰:忠诚卫士塑军魂

2008-05-31 00:05: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翻看刘苏冰的履历,看不出有什么特殊;而回首刘苏冰走过的路,却让人振奋。从下乡插队到金榜题名,从高校学子到弃笔从戎,从半工半读到博士研究生,从普通医生到走上国际医学讲坛,她像纤夫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在求知的河滩上。终于,她有了今天的成就。
  刘苏冰是名医。权威的《世界科技名人大全》、《中国当代名医辞典》等十余部中外辞书,卷卷都有她的大名。

  刘苏冰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手术,被誉为“军中第一刀”;首次为世界珍稀动物大猩猩“尼寇”成功实施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成为“大猩猩换眼世界第一人”;创造了日LASIK手术138人、212只眼的世界记录,成为世界之最;在亚太地区首家开展CK治疗老花眼技术。

  刘苏冰拥有很多荣誉:河南省“巾帼成才奖”、“百名巾帼科技成才奖”、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是河南省十届人大代表、河南省妇联十届执委、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

  刘苏冰被誉为“光明使者”。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践行先进性的舞台,从医25年为近5万名屈光不正患者和近2万名白内障患者送去了光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行医为民的诺言。

  刘苏冰很朴实。她总是对身边的同志讲,作为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大如天、重如山。

  选择无悔,以执着践行理想

  轨迹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在人生的坐标上每选择一个点都会决定人生轨迹的走向。刘苏冰在几个重要的点上做了无悔选择。

  高中毕业后,当许多同学忙着找路子、求门子、想方设法留在父母身边寻个好工作的时候,她瞒着父母跳上了一辆前往豫南确山县的闷罐车,投入到上山下乡的队伍中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知青的日子里,锄地、挑粪、割稻子、摘棉花、和面蒸馍擀面条,使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刘苏冰一天天成熟坚强起来。在她给棉花打药不慎中毒又吐又泻时,一位大娘送来了当地过年才舍得吃的荷包蛋和白面条。

  回忆起那段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眼睛里泪光闪动的刘苏冰说:“在那里,深切领悟到了什么是质朴乡情。下乡的经历让我懂得,人应该坚强向上、坦诚善良、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如今,每当乡下的农民不远千里来找她看病时,看着他们抖抖索索从贴身的短裤里掏出沾满汗水和油渍的钱,刘苏冰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尽心尽责。

  1975年,刘苏冰靠勤奋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4年后,当刘苏冰学有所成毕业时,又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费解的选择: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出国深造机会,怀着对警营的满腔热忱与赤诚之心,投笔从戎,成为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一名军医。此后作为科技苗子被选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进修,专攻眼科。“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愿做眼科医生。那时候是血气方刚,总想投身到一线火热的战斗中去。后来有个战士在抓歹徒时眼球被打伤,由于眼科技术、设备落后,没能保住那个战士的眼球。一个20多岁小伙子没了眼睛以后咋办呢?手术下来我哭了一夜,从此发誓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眼科医生。”

  长相秀气而甜美的刘苏冰有股倔犟劲儿,认准的事儿一定要做,而且不做到精彩不罢休。上世纪80年代的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堪称声名显赫,老科主任、主任医师李聘卿发明的针刺“新明穴”治疗眼底病,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发明奖,被誉为“新明穴之父”,闻名中外。“生于超越,死于平庸。”刘苏冰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纸上,悬挂在卧室的床头上。她拜李主任为师,潜心苦学,深钻高科技医学知识,敢于涉足许多同仁不敢问津或者望而却步的医学前沿新课题。她结合临床撰写的《针刺新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戴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角膜地形图改变》等论文,在国内外颇具权威的医学杂志上发表后,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赞誉,令同行刮目相看。90年代初,刘苏冰为了在眼科专业方面更上一层楼,到美国一家著名的眼科医院深造,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贯中西医学的刘苏冰归国后成了科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1994年2月,刘苏冰第一个在河南和全军率先开展了“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项目。当时,国内尚属首批引进该设备和技术,国际上开展的时间也不长,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怎么办?为防止术后发生并发症,每例手术后,刘苏冰就蹲到病房里,守在病人身边,随时观察病情,边记录边总结。她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上千次的动物实验。为获取最佳治疗效果,她甚至冒险用自己的眼睛做试验。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多日未见面的老母亲在眼科实验室找到了刘苏冰。见女儿双眼红肿,泪流不止,母亲心痛地追问其中原由。当刘苏冰说用药物在自己眼上做实验时,老母亲一把将她搂在怀里,哭着说:“傻妞啊,你胆子咋恁大哩!妈可就你这一个女儿呀,万一有个啥闪失,你的眼睛弄瞎了,可叫妈咋办呢!?”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为患者输送光明。”刘苏冰总是用这一句话诠释她所做的一切。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观察、摸索和实践,刘苏冰总结出一整套利用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宝贵经验,为屈光不正患者视力的提高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被美国雷赛公司指定为中国PRK培训中心指导人,对国内31家PRK中心进行技术培训。攻克眼疾,不断挑战知识极限

  刘苏冰成功了。然而她勇往直前的秉性,决定了她不向任何困难屈服,永远不会满足——她又把目光投向了渴望光明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都会出现老花眼,必须戴老花镜才能看清近距离细小的东西。老花眼出现后,物品离眼睛近了看不清,离远了又看着费劲,就是连用手机、剪指甲这样的小事都变得困难起来,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2004年5月,刘苏冰率先在亚太地区开展了运用传导性角膜热成形术(CK)治疗老花眼,并取得成功,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可以做此类手术的医生。

  白内障是困扰老年人生活的常见医学难题。为解决常规白内障手术切口大、术后散光大、卧床时间长、·视力恢复慢等疑难问题,刘苏冰率先在河南省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技术应用于临床,治愈了近2万名白内障病人,使医院的白内障手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就在此时,更大的挑战摆在了她的面前。郑州市动物园一只价值35万美元的大猩猩“尼寇”得了双眼白内障,吃药打针,效果都不好。“尼寇”患病的消息牵动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心,经过会诊,需要手术治疗。然而,为一个失去光明的大猩猩做手术,前无古人,手术难度大,危险性大,堪称世界眼科医学之罕见。大猩猩的眼睛只能做一次白内障摘除手术,一旦失败,不仅有可能使大猩猩永失光明,也会使手术者的声誉毁于一旦。刘苏冰没有退缩,她和助手们勇敢地站了出来。

  麻醉过的大猩猩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在场的领导和媒体记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刘苏冰持手术刀微微发抖的手上。第一刀下去后,刘苏冰心平气和,很快进入角色。她像一个天使,刀刀凝神。几个小时后,看着这只几倍于人体的庞然大物的光明失而复得,人们怀疑的目光变成了惊叹!

  要知道,当地几家大医院眼科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呀。一个瘦弱的女子,敢给世界珍稀动物换眼,需要有多大的气魄和胆识!为此,《中国日报》英文版、《人民日报》、英国BBC等国内外数百家报刊纷纷进行了报道。这一世界罕见的“为大猩猩换眼”手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使得刘苏冰成为“大猩猩换眼世界第一人”,在一夜之间成为世人瞩目的女名医。

  爱兵如子,对患者全情投入

  刘苏冰说,作为一名军医,根本的责任就是保证官兵健康,让官兵的眼睛雪亮雪亮。

  眼科是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的支柱科室,拥有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特色项目,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所以,刘苏冰的日程总是排得很满。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有忘记“姓军为兵”的本色,认为部队医院就要全力服务官兵,保障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是军医,就要把官兵视为亲人。

  有一年的8月,战士郭彬又一次住进眼科病房,这是他第四次来了。当天,刘苏冰有40多个病人需要手术。从手术室出来,已经筋疲力尽的刘苏冰,首先来到郭彬的床前询问病情。郭彬是眼科的老病号了,每次住院,刘苏冰都要亲自为他治疗。郭彬患的是青光眼,经过全面检查,由刘苏冰亲自主刀进行了手术,术后效果良好。但由于病情复杂,视力出现反复。为了郭彬的病,眼科贴补各种费用2万余元。-刘苏冰说,花再多的钱,也要给小郭把眼睛治好。

  不仅对郭彬是这样,对所有的部队病人,刘苏冰都是如此。她常常告诫科里的同志,没有了部队伤病员,医院的存在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眼科了。

  眼病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治疗。看到住院战士文化生活单调,非常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刘苏冰倡导建立了病区图书馆和学习室。眼科在医疗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了房间,投资4万多元,购买了书架、桌椅板凳和3000多本书籍,并配备了专职图书管理员,向部队住院病人开放,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休息。为方便个别不能下床的病人读书,她又建议医院专门制作了病区流动图书车,把健康书籍送到患者的床边,不仅眼科的战士能看书,全院的住院官兵都可以借阅。官兵高兴地说,医院为我们想得真周到,病区图书室和流动图书车为我们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治疗的同时还能看一些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籍,给自己“充电”。

  无私奉献,亏欠亲人太多

  把责任视为天的她,信守着“是军人,就要牺牲奉献”的道理,把满腔热情都献给了她的患者。

  LASIK手术日安排在周二、周五,周六复查、换药,雷打不动。自从开展这项手术后,刘苏冰就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公休假和双休日,节假日更是如此。7天长假时间,有2个手术日,再加上2天复查、换药时间,有4天就得在医院里度过。人们常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一个人放弃一、两个休息日并不难,难的是长年累月的放弃!而刘苏冰同志做到了,她所带领的姐妹们做到了!

  2000年9月底,刘苏冰再次远赴美国参加世界眼科学术年会,在参观途中不小心崴了脚,脚踝肿得像面包。回国时正赶上“十一”长假,爱人去机场接她时,心里琢磨,这次可要好好休息几天了。没成想,刘苏冰却放心不下科室的手术,在回国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手术时间。当刘苏冰提出要先回医院时,爱人生气了,气乎乎地说:“你不要命,孩子还要妈呢!去一趟美国,什么都没有给孩子带,还用自己的钱给科里买什么眼底镜。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二人话不投机,刘苏冰硬从车上下来,自己打车去医院,又一瘸一拐地上了楼,饭也没顾上吃,就直接走进了手术室。

  毕竟是40多岁的人了,由于长年累月得不到休息,刘苏冰终于病到了,而且是病倒在手术台上。老院长赶到病房看她时,红着眼睛动情地说:“我从事医务工作30多年了,只见过累倒在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还从没有听说过有哪个眼科医生累倒在手术台上!”

  刘苏冰是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但她心里明白,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女儿——家里几年没有开过灶,儿子跟姥姥住在一起;母亲年迈体弱,身患疾病,做女儿的却无暇照料。去年,孩子参加中美文化交流,被选送到美国纽约Minola高中学习。孩子赴美时正值暑季,而这时也正是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最繁忙的季节。从孩子拿到签证到入学2个多月时间里,刘苏冰没有陪孩子上过一次街,没有给孩子购买过一件日用品,更不知道孩子的旅行箱里装了什么。每当想起这些,刘苏冰心里就有阵阵酸楚。也难怪,刘苏冰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竞不知道医院附近的公园、电影院的大门朝哪开。

  尽职尽责,时刻为党旗增辉

  是医生,就要为病人着想。刘苏冰经常说,她欠亲人们的太多了。等有朝一日空闲了,她一定为父母、为丈夫、为儿子做满桌满桌的饭菜。但熟知刘苏冰的同事都知道,只要在医院,她永远没有空闲的时候,她已经把自己对亲人的一腔挚爱,献给了她的病人们。

  有一年2月,武警医院收治了16名来自江苏射阳的近视患者。正准备手术时,机器突然出现故障——坏了一个零件。这个零件国内没有生产,如果从国外进口,最快也得一周时间。此时,春节已经临近,如果等机器修好再手术,不仅影响病人回家过年,也会大大增加患者的费用。刘苏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定连夜赶往600多公里外有同类型号机器的的山东泰安进行手术。经过11个小时的颠簸,刘苏冰一行人在凌晨3时到达泰安,顾不得寒冷和饥饿,立即准备手术——不仅给带去的12名病人做了手术,还顺带把这家医院的几个病人的手术也做了。

  刘苏冰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此,病人感受最深。有一名叫杨新红的湖北丹江口患者,因患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已失明3年多了。当他从口袋里掏出积攒了3年的救命钱时,刘苏冰愣住了:那只是区区700元!患者的病由于耽误的时间太久,几乎无复明的可能,这700元还不够医药费的一个零头。杨新红知道情况后,一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面对这样一个手术成功可能性极小、医疗费用又无法保证的病例,刘苏冰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医生的天职,毅然决定减免杨新红的医疗费用,并号召全科同志为病人捐衣捐钱。1个月后,杨新红以0.6的裸眼视力出院时,含着热泪说:“刘大夫,您是俺的恩人。您治好了俺的眼,给了俺这个瞎子第二次生命。俺这一辈子也感激不尽您啊!”

  刘苏冰说,技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的技术只有植根于群众的沃土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近年来,在她的提议下,该院眼科已经为近百名家庭特困患者提供了无偿治疗。多年来,刘苏冰先后为患者捐款捐物50余次,拒收红包10万余元,收到各种锦旗感谢信150余面(封)。

  春华秋实。如今,刘苏冰己先后在军队和省级以上专业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著书3部,.获武警部队和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她带领的眼科的经济效益也连年上升,连续五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刘苏冰从事眼科专业工作28年,从一名普通的军医逐步成长为一名高职技术干部。她所在医院的眼科也从靠一根银针打天下,发展为拥有高、中级专家13人,各种先进设备价值超千万元,可开展各类眼科手术的综合型知名科室。在别人眼里,处于事业顶峰的刘苏冰是该歇歇了。但刘苏冰始终认为,科学无止境,在医学的道路上,自己才刚起步。

  在河南省首家开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手术”,把近视治疗提高到一个更新阶段后,刘苏冰又把目光瞄准了“视网膜色素变性”这一遗传性疑难疾病,准备利用后巩膜填塞术配合针刺新明穴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一疾病。更多眼疾患者又将看到自己光明灿烂的新天地!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印根权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 潘慧人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 彭树灵副主任中医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