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入“瘦肉精门”的双汇集团,上周因其举行的“万人大会”吸引了众多关注。但更吸引公众目光的,是这一起事件与两年前的“三鹿事件”极为相似——监管不力下,全行业多年奉行着的潜规则,突然被一家龙头企业的偶然事件引爆。高度雷同的发展路径,真的是纯属巧合?
一、“瘦肉精门”:潜规则的又一次爆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潜规则,龙头企业也“不能幸免”
此次遭遇“瘦肉精事件”的双汇,是一家经历了从国企到民企“华丽转身”的企业。但“瘦肉精”事件的曝光,却无非又一次认证了“天下乌鸦一样黑”的结论:除了比别的企业规模大一些以外,作为龙头企业的双汇也并未能排除在行业“潜规则”以外。
有人调侃,投放瘦肉精本来就“不是国家机密”。双汇事件的曝光,不过让人们手中的又多了一份证据。而此前,媒体甚至早已轻轻松松地举出这个行业的“劣迹”:以人尿冒充“尿检”、每头猪花2元钱就能买到“三证”(猪肉在进入市场前的证明),再花上100元打点查站便可一路绿灯送到定点屠宰场。
“代人受罪”说言过其实,双汇作为涉事企业本身责任无可推托
事件曝光后,双汇年过七旬的掌门人万隆不断强调,瘦肉精是他人所为,双汇集团高管始终强调自己是“代人受过”、指出生猪养殖业秩序混乱和动物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宽松”才是“罪魁祸首”。但强调别人的责任,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责任。公众依稀记得,三鹿也曾经得出类似的结论,指责“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不法奶农才是造成婴儿患肾结石的“真凶”。
“瘦肉精事件”固然有监管的问题、也有行业自身问题,但正如双汇自己承认,“瘦肉精”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因为把关不严流入的。如果双汇一心要证明“被违法的养殖户坑害”,它很可能需要列举两方面证据:一是根据此前自己和送猪户签订的《质量保证书》索赔(以证无辜),二是证明自己对于行业内偷放瘦肉精的潜规则不知情。但从目前来看,除了道歉以外,双汇依然举证艰难。
二、双汇的“无奈”
瘦肉精检验几乎撞上所有质检难题,选择“自净”不如选择“合流”
正如双汇要证明自己清白将很不容易,要根除瘦肉精也将是个艰难的工程。经济专栏作者叶檀就略带调侃地写道,瘦肉精检验“几乎撞上了中国所有的质量检测难题”。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中国每年出栏生猪大约6亿头。如果要对每一头生猪都进行“瘦肉精”检测,检验成本将高得惊人。
抽检则为所有人找到了退路。在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各个部门,几乎所有监管环节都采取了抽检办法,“漏网之鱼”自然难以避免。这也是双汇一开始所标榜的“头头检”的背景。在很多行业,质检的责任实际上落到了企业的头上,实际上更多依靠企业的“自净”。
万隆:全行业全检一年花费6000多亿,“代价太大了”
“自净”毕竟是有代价的。国家规定的瘦肉精抽检比例是1%、3%、5%,但只要不是100%的检验,即使抽检了10%,另外的90%也很难保证没有问题。可是在各行各业,几乎难有一家企业,其实力雄厚到足以保证100%的全检。一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行业内资深人士甚至透露,很多企业甚至根本不查瘦肉精,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成本压力下,选择“合流”往往比选择自律诱惑得多。在包括曾经出过事的肉类加工业和奶业等传统行业,“普遍违法”都随处可见。万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如果全行业都进行全检的话,一年将花费将高达6000多亿元,而这只算屠宰环节。如果养殖环节也如此检验,费用还要翻番,而“这个代价太大了”。
双汇集团那名谦卑的掌门人万隆每次受访,都必将“我就是个杀猪卖肉的”作为口头禅,着意说明双汇“只杀猪不养猪”。虽然俨然已是行业龙头老大,双汇却始终没有涉及成本高、风险高的生猪饲养业,济源出事后,集团也将靶子指向上游农户供应的“问题猪”。可是,要部分解决肉源问题,加工企业很可能不得不考虑自建养猪场,问题是,他们真的能做到吗?
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分析,相比新希望、中粮等企业,包括双汇在内的加工企业在上游建设方面其实很不给力。在中国,“公司+农户”依然是肉类加工业采用的主要模式,在发现问题猪得河南省,“有一半以上处于农户自养状态”。就像奶业企业遭遇的众多难题,企业要大比例建养猪场,要不拿不到地、要不成本吃不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基本不现实。
三、太大而不能倒
“卖双汇也不能卖老万”,出事了也要“硬着头皮上”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