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3月25日重庆市对六大类医疗服务的项目价格进行结构调整。该调价实施以来,部分患者尤其是尿毒症患者表示加重了医药负担。4月1日,重庆市卫计委、市物价局喊停实施了7天的医疗调价,并恢复到之前的医疗服务价格。
起因:提价致使尿毒症患者花费高了一倍
据重庆市卫计委对外发布的资料显示,此次《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的制定是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增减平衡”的原则,其中对六大类7886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价格调整:降价类项目涉及1309项,提价类项目涉及6577项。提价类项目约为降价类项目的5倍。
按照重庆市物价局综合测算的结果是,新版价格执行后,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均降低25%。“这将直接减少患者费用支出,加上医保报销,实际负担会更轻。”
而实际上,这种调价让尿毒症这种重症患者受不了。
据媒体报道,在调价前,一个尿毒症患者每次做普通透析只需支付现金95元;但调价以后,每次透析需要花200多元,透析用药和并发症用药还得另算,费用上涨了一倍多,不少尿毒症患者一周要做两三次透析,对于他们而言不啻是突然多了一大笔开销。
分析:同样是调价,为何北京平稳过渡?
重庆“七天医改”可谓反应强烈,患者甚至要上街游行抗议。因改革而引发这么大的反弹,让人不由得发问,同样是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为什么北京没事?
我们先来看看重庆到底是怎么改的。
据重庆市卫计委对外发布的资料显示,此次调价中对六大类7886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价格调整,大型设备检查和检验类项目价格各降低25%,诊查、护理、手术、治疗类项目价格分别提高30%、30%、13%和13%。在重庆市卫计委看来,调增总额7.07亿,调减总额7.09亿,增减额-200万,总量基本平衡。从表面上来看,重庆的这笔账算的没错,收支平衡了,与北京给出的成绩单差不多。
但实际上,重庆和北京在测算调价中,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医保的配合。
在北京的调价过程中,基本原则是患者自付费用不变,由医保参与报销升高的地方,而重庆则是调价之后,医保报销不变,这意味着患者自付比率升高,这也是上文中提到的尿毒症患者由自付95元到自付200元的原因。
另外,北京调整医事服务费时,还有一点,是整体平移:就是将药品加成15%的费用平移到医事服务费升高的费用上来。而重庆在这方面没看到相应的措施。
也是因此,在北京,患者自付部分并没有大的变化;而在重庆,政府的调价,导致患者的自付部分直线升高。
患者态度反弹可想而知。
评论:重庆“七天医改”打了谁的脸?
尽管重庆市政府在公布调价文件时,曾简单带过说了一句,对于不同患者影响不同。然而往深层次说,重庆的这次调价并没有从实际中考虑不同患者的情况。
事实上,在这份调价文件的字里行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制定文件的人心中所想的:“一增一调,增医院的服务费用;调医院的检查费用。基本收支平衡了就行了!”而价格上调项目是下降项目的5倍,活生生将公立医院的逐利性暴露出来,患者的权益在哪,看不见。
对此,重庆市物价局的表述是,“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听取公众意见不够广泛,对需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的特殊患者考虑不周”。
相比北京,重庆的调价显得简单粗暴。既没有考量降低后的检查检验费用会不会存在过低情况?也没有考虑上调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否和其价值匹配?
尽管重庆“七天医改”是一出闹剧,但这么快就结束,背后的利益博弈恐怕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但这出重庆闹剧却也揭开了我国医改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政府部门想当然的改革,测算标准的不准确等等。
重庆“七天医改”的匆匆落幕,打的不仅是某些主管部门的脸,也给整个公立医疗体系敲响警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