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消息,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中药进出口的影响已经充分反映在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上: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3亿美元,同比增长8.7%,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0.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出口3.0亿美元,同比下降1.5%——出口出现多年来首次负增长。
2009年一季度各月,中药产品出口额波动较大,环比先降后升。2月份中药产品出口额环比下降23%,而到了3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环比大增40.6%。这表明,随着国家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出口形势向好的信号已开始显现。
中药材及饮片
出口下降明显
一季度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累计进出口数量为5.4万吨,同比下跌24.8%,进出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数量为4.4万吨,同比下降24.9%;出口金额为1.0亿美元,同比下降22.6%。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都大幅下降,但平均价格则有小幅上涨。
中药材及饮片对韩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数量和金额同比都下降48%。主要原因是,韩国对我国中药材及饮片提高了二氧化硫、重金属残留量的限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此类产品对韩出口。但是,一季度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对我国台湾地区和对德国的出口则业绩不错,增幅分别达到26.9%和40.7%。
植物提取物
出口金额位居中药出口之首
一季度植物提取物的进出口量为1.3万吨,同比增长24.7%,进出口总额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出口8371吨,同比下降5.07%;出口金额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植物提取物出口额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46.7%,是中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植物提取物中,出口金额增幅最大的是天然色素类产品。大宗单品中,甜菊糖苷一季度出口金额增势明显。低纯度的植物提取物产品出口量和出口价格也都有小幅上升,这些产品多用于食品添加剂行业。高纯度的植物提取物同比价格增幅明显,但出口量同比下降较多,说明用于保健品领域的植物提取物需求有所下降。
出口市场方面,一季度表现最突出的是印度市场,2008年排在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市场的第八位,今年一季度升至第三位。出口印度的产品主要是天然色素、香料等粗制植物提取物,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
一季度出口额最大的两个市场日本和美国表现迥异。对日本市场出口量增加,出口额下降,出口平均价同比下降22.7%;美国市场则表现相反,出口额增幅较大,出口量则下降明显,对美出口平均价涨幅较大,同比增加111.5%。日本自我国进口的植物提取物除用于保健品外,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汉方药的原料。美国进口植物提取物则主要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等使用,附加值较低,此类产品对美出口比例在逐步减少。
中成药
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
今年一季度,中成药进出口额为6529万美元,同比下降11.6%,出口价格平均下降20.7%。其中,出口额为2805万美元,同比下降11.2%;进口额为3724万美元,同比下降11.9%。贸易逆差达919万美元。
亚洲仍是中成药出口的主市场,占中成药对全球出口的72.2%。中成药出口降幅最大的是日本市场,出口额同比下降11.7%;增幅最大的是韩国市场,出口额同比增加580.8%。对韩国出口的超常规增长,主要归因于今年3月份安国市一家贸易公司的两笔贸易,成交额达到90万美元,占一季度我国出口韩国的中成药总额的90%。这种同比增加不具有连续性,并不能代表韩国市场需求明显增长。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