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实医药)年度股东大会上,有股东质疑公司董事会:“会不会这次重组和股改承诺又要落空?”面对股东质疑,上实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股改承诺不变,并结合医药资产重组一起进行,将在6月底提交初稿,如果提交不出来,董事会会给股东们说得过去的理由。”
基金重仓潜伏
从去年年初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药集团)划拨上实集团以来,“上实系”医药资产重组成为医药产业最关注的焦点,多家基金公司先后重仓潜伏。
据本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上半年,上实医药前十大流通股东猛然多了六个新面孔,其中五家是基金公司,其中包括“金理财”、信诚基金和中融基金等。第三季度,上投摩根、QFII英国保诚和华夏基金开始进入,第四季度中,招商基金和中邮基金进入。在今年年初,中邮基金大幅度买入586万股,成为第二大流通股东,巨田基金也购入190万股。
从上实医药前十大流通股东看,除了上实集团持有的流通股外,有九大流通股东是基金公司,总持有股份占流通股的19%。
记者在年度股东大会现场看到多家证券分析师和基金公司投资部人士,到场人士对“上实系”重组方案充满兴趣,但是董事会对重组方向三缄其口。
几家基金公司投资人士告诉记者,这次专门跑过来参加股东大会,目的还是前期打探消息,如果重组和股改方案较为合理,不排除投资的可能。
从第一季度看,重组之前的上实医药已经显示投资潜力。上实最新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上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8.50亿元,同比增长4.38%,实现投资收益5.52亿元,同比增加1734.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大增933.55%。
产业重组非财务整合
过去上海医药行业一直是行业龙头,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医药行业落后了。吕明方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十年当中,上海医药资产有四次重组,基本上都是财务报表合并,这次合并最终落脚点是产业重组。
“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医药巨头占据本国75%的市场,而中国还没有一家医药公司可以做到,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上海医药资产不是为了合并而合并,我们一直在寻求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点,让资本市场有效服务于产业。”吕明方说。
面对股东和证券分析师们追问的重组方案,吕明方始终笑而不谈,外界猜测颇多。东海证券分析师认为,从产业整合角度讲有多种思路,一是分为三块业务,研发制造、分销、零售,第二种是工业医药和民用医药板块分开,这些都还要观望。
吕明方对本报记者透露,董事会就资产重组已经做了前期工作,重组就是要解决同业竞争,公司已经就分销渠道和零售渠道进行整合。
吕明方还透露,上海医药重组将把生物医药推向重要位置,上海市政府即将推出《上海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这对上海医药产业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
是包袱还是金子?
有股东还在股东大会上质疑,上药集团是上实系医药资产重组中的包袱,不良资产进入会拖累上实医药。
上药集团旗下有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西药业)和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两家上市公司,还有部分非上市资产。2008年,上海医药和中西药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5.48亿元和3.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98.28万元和1163.91万元。
吕明方对本报记者透露:“上海医药集团为综合类医药集团,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以后将聚焦68个品种,上药集团划拨上实集团以来,上实集团完善上药集团董事会制度,而且今年上实集团已经通过股东贷款的方式向上药集团注入了10个亿的资金。”
吕明方对股东提示,上药集团有很多价值很大的未上市资产,其中包括四大块:抗生素、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原料药。
但基金投资人士对上实系医药重组方案出台时间有些担心。因为上实系医药重组涉及上实医药、上海医药、中西药业三家A股上市公司和上实控股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各方股东利益均衡就是个很大问题。
记者从上实医药获悉,董事会已经收到公司股东提出的几个股改和重组方案,各有利弊,关键是如何在各方利益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责任编辑:杨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包皮切出后的实图示例。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