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重塑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9-04-16 20:51: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08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将于4月下旬公布,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第四届百强会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制药业百强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届百强会恰逢新医改方案颁布的时节召开,在新医改勾勒的全民医保蓝图面前,在政府创造的全新市场环境之下,制药企业如何重塑核心竞争力?为此,本报专访了《医药经济报》总编、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历届百强会总策划师陶剑虹女士。

  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一种默会的知识

  记者:第四届百强会为什么选择核心竞争力为主题?

  陶剑虹: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就像选准钥匙开对锁,就像在精致的青花瓷上雕琢,就像在巨浪中搭建稳固的平台去勘探未知的宝藏,可以有很多的内涵。在这个光阴和步履都是急匆匆的年代,发展粗放、做事粗糙,心态浮躁,关注点很容易被随意地忽略,要谈重塑核心竞争力真的很奢侈了!但无容置疑,这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必然。

  那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创新为内涵的企业关键能力的组合,是企业和这个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现实和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也完满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他的形成是多种创新的有机联系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达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集中表现。当今乃至今后的竞争都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一个企业很难在每个环节上都拥有独特的技能或绝对的优势,或许只需要集中资源于有助形成并强化核心能力的关键方面。

  中国目前已经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竞争都是围绕产品的市场份额的竞争,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价格杠杆等,但是这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当前,中国在世界药品市场格局的改变中脱颖而出,新医改勾勒的全民医保蓝图激发了庞大的药品需求,提倡创新,运用科技,参与国际竞争,带给中国医药企业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然而,新环境也要中国优秀的医药企业面对一座前所未有的险峰,无论他们是否刚刚开始还是正在跨越,在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中,保持强者的优势不仅要依靠对时机的敏锐判断和准确把握,更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与爆发。

  记者:相比前三届百强会,今年的评选规则有何创新?

  陶剑虹:创新一直是百强榜关注的主旨。第一届百强榜因为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在企业遴选上是将企业全部业务收入纳入排名,没有剔除非工业部门的销售收入。到了第二届时,我们的评选规则更加严格,仅限于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仅对其药品制造业部分的销售收入进行排行。这种评选规则的调整受到了企业的认可,更为公正,也更具可比性,此后也成为百强榜评选的基本原则。到了2008年的第三届百强榜,我们又在总榜单下,遴选了5家快公司和5家强公司,这是与当时的产业形势相得益彰的做法,因为在去年全行业复苏回暖的气候中,我们希望通过对百强群体的细分,找出在产业规范调整时期,依然保持快速成长和稳健运行的卓越群体,使百强更具内涵。

  今年的百强,我们将同样延用企业药品制造部分的销售收入作为刚性排行指标,评选出制药工业100强(仅限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剂等五大子行业,不包括医疗器械和医药商业企业)。这样使得百强评选有延续性和可比性。

  同时,我们还将遴选出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20强。这是对百强中优秀分子的筛选,是对一群能够抓住机遇,整合优势,突破瓶颈的企业群体的褒扬。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是医药企业在新医改大变局中的“二次创业”。对核心竞争力20强的评选是一种综合评价。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说,综合评价法有许多,如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RSR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系统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利弊,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怎样使评价法更为准确和科学,是人们不断研究的课题,也是排行榜最受争议的地方。我们医药经济报的评选采用了TOPSIS法,这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法具有计算简便,结果合理,应用较为灵活的特点。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各指标值都达到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最劣解(各指标值都达到各评价指标的最差)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简单来说,我们将综合考虑规模、效益、成长性、创新能力等多个指标体系的影响,模拟出一个理想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并以此为标杆,将百强企业与之进行相比,离理想的模型越近,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可以说,每一届的榜单都有新亮点,都在试图真实还原产业的现实状态。

  记者:从2006年到2009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已经到了第四届,我们目睹了中国医药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也见证了百强制药企业的崛起。百强会对于行业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

  陶剑虹:2008~2009年是特殊的一年,世界银行近期的预测表明,2009年,在全球经济的惊涛骇浪中,中国经济有望于年中触底,今年开始复苏并于2010年全面复苏。由于药品的刚性需求特性,医药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显示了朝阳产业特有的高成长性。危机中的中国尽显了稳健气度与大国担当,而这股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中崛起的力,源自正在崛起的中国企业群落。当下,在这群企业当中,总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强调精准、快速和效率,以世界为舞台,追求国际认同,并始终对世界500强地位怀着无限憧憬和充分信心。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主角。在这场危机当中,卓越的企业如何调整、创新、保持基业长青,这正是今天中国的标杆企业带给整个社会的启示。

  作为一份与医药产业休戚与共的专业媒体,我们始终不能转移对优秀企业群体——制药工业100强尊敬的目光。因为他们肩负了救死扶伤、用药安全的产业使命,以关爱生命、尊重科学、推崇创新为价值取向,用自身在专业化产品的运营业绩演绎医药营销的经典案例,深谙创新、品牌、销售等多种手段,创造并实践着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方法论。我们用最直观的销售收入指标,遴选了化学原料药及化学制剂、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生物制剂五大子行业中的百强企业,就是希望用最简约的标准揭示最复杂的企业成长学问。同时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百强群体,在宏观经济冷峻的背景下,他们的光亮足以给整个产业信心和勇气。而百强会从创意之初,就是以树立企业典范,引领产业发展为价值诉求,以纯公益性、刚性指标评选为操作规则,来践行我们医药经济报作为医药健康产业脑袋与良心的使命。

  产品创新是基业长青的根本

  记者:您认为构成一个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哪些?

  陶剑虹:从制药企业内部来看,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划分的标准也不是惟一的,本次对百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选,我们认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集合,大体可以细化为4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规模竞争力(包括销售收入、资产、人员数量等指标),我们知道,目前中国有97%的药品是仿制药,产品功能趋同的时候,品牌影响力将对企业影响产生很大的作用,而品牌是靠规模支撑的,在产业还不够集中的今天,规模化经营是部分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有力手段;第二是效益竞争力(包括利润、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效益是企业追逐的核心,盈利能力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第三是成长竞争力(包括多项考核企业业务成长能力的指标);公司要大而强,也要稳健和持续增长,我们不能忽视百强群体中,有一群企业,他们不以规模制胜,而以创新为引擎,驱动企业的持续高增长。第四是创新竞争力(主要考核企业创新的效率),创新是制药业的灵魂,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当下,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依靠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升级。此外,我们也要看到核心竞争力不仅是这些要素简单组合,而是一个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中,整合运用各个竞争要素的能力,这需要实践与智慧。

  记者:制药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在哪里?产品力是不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甚至生命周期长短的关键因素?

  陶剑虹: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基业长青其实没有秘诀,他们只是在商业实践中比对手更有先知先觉,更能审时度势,更会自省自知,更具魄力胆识。成功的商业模式在教科书里已经罗列得琳琅满目,但是生搬硬套是不行的,每一个医药企业都有独立的个性,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定位也不相同,没有一条成功的路径是可以简单重复的,但是成功在于坚持,在于平衡、整合、创新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大约有60%的企业遵循的周期运行顺序是上升期→ 高峰期→平稳期→ 低潮期。4个小周期的运行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即使经营业绩平平,但只要在低潮期不出现大的投资失误,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通过4个小周期的循环。也有40%的企业会出现一些跳跃,所以准确给自己定位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周期其定位也不相同。成功的企业在于,可以将企业成长上升的周期尽量延长。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因此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效性、安全性是根本要素。通过创新提升药品的产品力是制药企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有效手段。

  新医改助百强重塑核心竞争力

  记者:新医改方案已经公布,新医改给医药行业带来利好的同时,也意味着行业新一轮洗牌的开始。而百强企业必定是医改的受益者,请分析一下新医改对百强企业的影响。

  陶剑虹:政府对医疗卫生支出的投入增大,提高了医药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百姓的医药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刺激药品消费需求。而且今后的投入向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倾斜,随着农村和社区医疗网络健全,第三终端的药品消费将获得较快增长。伴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实施,如果能够入选到目录中,拥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大型普药企业将受益。在百强企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企业将获利。

  在我国药品消费占主导的主流城市医院市场,基本药物所占的份额不大,新药与外企的高端药品依然会占有相当大的空间,第一终端的用药结构和医生处方习惯暂时不会出现根本的变化,疗效确切、快速、安全的新药依然会受到临床的青睐。而且新医改方案中体现了国家鼓励医药创新的导向,例如在价格政策方面,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百强榜中拥有创新优势的药品企业还将获得持续的增长。

  新医改的背景下,由于药品刚性需求扩容,资本对医药行业显示了很大的兴趣,百强企业内部的并购重组或许也将加速,一些拥有良好产品线、或是完善的终端网络资源的百强中后段企业或许会成为被并购重组的重点对象,借助资本的力量壮大规模。

  记者:新医改包括五大方面的改革,其中药价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等与医药行业切身相关的政策,加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对医药行业研发的推动,这些有利的外部因素综合起来,结合制药业的本质,您认为中国制药业以后的发展路径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径?这些对百强榜单的长远影响是什么?

  陶剑虹: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思索的命题。中国的制药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为13亿人口的用药需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依然要面对产业“小、散、多”的局面。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的集中度仅为39.62%,2007年中国制药工业前百强的合并销售收入为1954亿元,而世界制药巨头辉瑞公司的销售收入为4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40亿元。2008年百强整体规模和集中度将会有所提升,具体的分析在郑州的百强会将会呈现。2007年,世界制药前十强人均销售收入为38.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9万元)。我国制药前十强的人均销售收入为62万元,远低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研发水平低还是困扰中国医药产业的主要问题。但是我们在今年的百强榜中也将看到像先声药业、浙江海正这样具备创新优势的企业比较稳固地保持着在百强中的地位,他们的成功启示值得大家去思考。

  总的来看,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和空前剧烈的分化、调整、重组的新时期,企业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进程将会加快。而百强榜单是一份企业年度业绩的总结表,是一种对规模的礼赞,对创新的推崇,她所承载的是一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梦想与思考。我们将用百强榜去记录变局中产业成长轨迹,对于那些有志气和智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标杆,对于那些跻身百强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种鞭策,位次的更迭只是暂时的,只有启发能产生价值的经营思维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才是百强榜存在和发展的真实意义。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