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达仁堂与乐家老铺的前世今生

2008-09-04 13:23: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乐达仁和乐肇基叔侄两代人,从1912年创办达仁堂到1955年公私合营,先后自东自掌,创建了一个自产自销、工商一体的新型中药企业。他们以“达则兼善,仁者爱人”的经营理念,精心组织生产,精心炮制药材,生产精纯、地道、质量上乘的片剂、成药,使达仁堂发展之快、获利之大、经营之久、信誉之高在国内中药业遐迩闻名。达仁堂中药久盛不衰的事实证明,支配他们诚信经营的价值理念是富于远见的。
  达仁堂的创始人乐达仁先生是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的后代。早年曾留学英国,并随清政府官员赴德国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和对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他眼界大开。

  1912年他用兄弟4人从家产分得的4万两白银,在上海开办达仁堂,但由于交通和南北服药习惯等问题,营业不佳。1914年,乐达仁经过一番考量,把达仁堂总店和药厂迁到天津。

  在药品生产上,乐达仁继承同仁堂三百多年的“家传秘制”,立足于为患者解除病痛,把“乐家老铺”“宁求善价,不售次货”的经营传统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常说:“丸散一经配制,局外人难知就里,而疗效好坏所关甚重。”因此,不屑用“物美价廉”的谎言利己误人,他亮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招牌,严格按照“家传秘制”,把各种丸、散、膏、丹、露、酒,做实、做优、做精。这样,达仁堂不仅很快在天津站住了脚,而且是产销两旺,声誉日盛。

  到1935年,达仁堂的资产猛增二十多倍,高达100万元。

  除了天津、上海又先后在汉口等城市设立了18个分店。营业额逐年攀高,最多时达到七八十万银元。30年代,达仁堂药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东南亚国家,如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苏合丸、乌鸡白凤丸都享有国际盛誉。乐达仁执掌达仁堂22年后,于1934年病故。跟随他生活、学习20年的侄子乐肇基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又执掌达仁堂21年。

  乐肇基全盘继承先伯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伯父重质量、重信誉的言传身教,让他刻骨铭心,并被奉为圭臬而身体力行。水质影响药质是达仁堂的心头之患,他继任后停止使用自来水制药,在厂内自凿一口深井,还建了水塔,终于改善了制药用水。配料时,他经常身临现场,由他念配方,别人称重,他再复核。配料用麝香、牛黄等细料,必须由他亲自称重,分量不够不行,不当着他的面研兑、混合也不行。质量在他心中,比什么都重要。

  受过高等教育、又游历过欧美的乐肇基更注重把机械、电力应用到生产中。他主持从国外进口冷冻设备建冷藏室,储藏易腐烂霉变的药材药品;采用电动石磨和电动箩筛,结束了原始的“石磨、铁碾、大铜锅、背拉抬扛砸碾搓”手工操作。

  乐肇基更新技术设备,淘汰旧的工艺,无疑是将“炮制之术必求其精”的实践引到更高的层次,同时也为当时中国仍在延续传统生产方式的中药业走向工业化开了风气之先。

  乐肇基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极为严格。他认为,企业竞争不亚于军事战场,没有严明的纪律难以在搏杀中取胜。铺规既定,违者必纠,言出而法随。他要求各药铺为顾客抓药不得出任何差错,经手店员和复核人都要在包装纸上加盖本人名章,如果出了差错,俩人郜得负责任。
  
  翻开天津达仁堂保存至今的《言出法随录》,里面就有店员售药时对顺客态度强横,有违铺规而受到处分的记载。

  达仁堂在乐肇基主持的21年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变。抗战胜利后,恶性通货膨胀日益加剧。他审时度势,采取“囤积不倒把,借债不存钱”的措施,避免虚盈实亏。达仁堂从银行大量贷款连同正常开支以外的营业收入都用于购进贵重药材,但只供配制成药,任凭市价高涨,决不出手倒卖,从而保住了资金。内战使达仁堂濒临绝境,直到天津解放后才获得新生。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