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等改革思路,如果真正落实到位,就意味着让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从而成为真正的独立的法人,让卫生行政部门成为中立的行业监管者。改革后所有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只有大小之分,有名无名之分,专科与综合之分,而不再拥有部属、省属、市属、县属等行政级别。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也不再是干部或公务员,而是职业经理人。如果“行政脱钩”真正落实,可以让很多医疗卫生体制上的重病,不治而愈。
也只有真正实行行政脱钩才能真正的实现“管办分开”,那么所有医院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或董事会)是法人治理的核心,由医院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包括投资方、医护人员、消费者或公众、供货商等)组成。公立医院的原投资部门,可以作为其投资方或者公众的代表,进入理事会,继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医院的管理层,由理事会选聘并且向理事会负责。作为职业经理人,医院管理者不再是干部,自然不会操心其行政级别,而是会真正关心其管理的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尤其是医师)成为自由职业者;一旦受聘,他们便成为医院的全职或兼职员工。
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将真正解放医院,放开医院手脚,为其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公立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宜的市场定位。某些公立医院或许会选择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在全国各地发展出连锁型的品牌综合医院。另一些医院或许会选择纵向一体化模式,将其门诊部下沉到社区。还有一些医院或许会向专科发展,以独有的医术来竞争转诊病人。少数医院或许还会同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学习美国式“管理型医疗”的模式,为民众提供从医疗保险、健康关怀到医疗服务等一揽子服务。公立医院法人地位的真正落实,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将会迎来民营医院的大发展,这样市场机制将会在高端医疗市场中发挥作用。市场机制主导高端医疗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将大大弱化潜规则的作用,潜规则的弱化,必将带来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矫正严重扭曲的医药健康产业链。
而新医改针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强调在政府主导下,加大政府投入,对他们将采取“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严格人员编制、全面预算制、严格界定服务功能”等管理方式,在这些管理方式下,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权、财权、物权、发展权、定价权”等自主性将被弱化,市场竞争机制很可能在基层医疗市场将失灵,可能趋向行政化,那么目前在由政府主导的高端医疗市场的潜规则可能会向低端医疗市场渗透,医药企业对基层医疗市场的营销规则将会发生改变。
(责任编辑:唐静)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药品价格采取程度不等的管制措施。多数国家实行“定价上限”,政府只管药品价格上限。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做法。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