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准入缺口 这是一个正在被迅速放大的市场。
业内预测,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整个制药行业年4.4%的增长预期。预计到2011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从目前的13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新兴市场,则是外资药企争夺战场的不二选择。
中国的疫苗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计划免疫疫苗,由政府采购供应;第二类是自愿接种疫苗,既包括非计划免疫疫苗,也包括那些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由消费者自费购买的疫苗。
疫苗生产在我国一直属于敏感行业,外界对其市场一直讳莫如深。
“由于疫苗大规模在老百姓身上接种,属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过去国家对于外资进入这一块的准入相当严格。”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由于中外人种上存在差异,国家在原则上,通常不鼓励使用国外品种的疫苗。
因此,计划内免疫品种基本上都被列入国家“限制外商投资范围”,国内主要由中生集团旗下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供应,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GSK这样的跨国药企并没进入计划免疫疫苗的招标体系,这些跨国企业也多在相对高端的自愿接种疫苗市场竞争。
但从去年开始,上述限制已经有所松动,卡介苗和脊灰疫苗首次出现在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这让外资药企嗅到了机会。
“从葛兰素史克和诺华在国内疫苗市场建厂的举动来看,国家在疫苗生产这一块的外资准入政策显然是有所松动。”郭凡礼表示。
葛兰素史克中国区媒介经理徐筱坊告诉记者,该公司位于泰州的合资工厂将合作生产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该疫苗属于国家计划接种疫苗)及其他儿童疫苗。
记者发现,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属国家计划免疫疫苗,属限制外商投资领域。这或意味着,国家对外资在生产疫苗上的限制,可能因外资的曲线进入模式,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本次甲流疫情爆发后,卫生部要求国内厂商尽全力保障国内疫苗供应。
外资入局连锁反应
在中国疫苗市场体系中,政府采购和低价格,一直让外资药企无以下手。
目前,外资疫苗高昂的进口价格,使其无法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疫苗产品的特性决定了长途运输成本居高难下,和国内企业相比,进口疫苗不具备成本和价格的优势。
“以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儿童疫苗为例,目前中国政府采购价格仅为每支20多元,而一支进口同类疫苗价格往往高达400—500元。”国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黄挺表示。
本报记者也从赛诺菲中国公司获悉,香港特区政府刚刚采购了300万剂公司生产的人类猪型流感疫苗(即甲流疫苗),采购价格为每剂79港币。而内地8家甲流生产企业生产的甲流疫苗,政府采购价为每支22元,差价相当大。
业界普遍认为,外资进入后会对整个中国疫苗行业产生两种影响,一方面会促进国内企业的加速升级。另一方面,外资将不可避免地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我认为外资入局后,将有助于和国内厂商一起把国内疫苗市场培育成熟,尤其是在一些高端的自费疫苗上。”郭凡礼表示。
以流感疫苗为例,因为需自费接种,中国过去在这一品种上的接种率一直不到3%,而在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的美国,这一比例高达27%——这意味着,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的趋势下,这一块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此次甲流疫情蔓延之下,原本需自费的甲流疫苗,国家拨出财政专款,对甲流疫苗统一收购、统一配送,不允许私人购买,且免费接种。
本次甲流后,老百姓已明显增强了接种流感疫苗的积极性。业内人士也表示,中国的自费疫苗市场规模大约有20亿到30亿元人民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