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某企业代表称,2007年新的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后,国内企业能拿到新药证书上市的新药不超过20个,而在今年的广东药品招标中就有一半以上被淘汰或者列入重点监控名单。
其中,不乏一些近年来国内一些大企业的创新药物,如丽珠的一类新药艾普拉唑肠溶片,5mg×6片,16.96元/片,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的三类新药丁苯酞软胶囊0.1g×24粒,9.028元/粒。
按照《2008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凡纳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的品种,各医疗机构原则上不能采购,如临床上确需采购此类品种,必须报属地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采购总金额不能超过该医疗机构采购总额的3%,并将使用情况定期在网上公布。
“如果说被淘汰是判了死刑,那么列入重点监控就是死缓,对药品销售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场的企业都如是表示。
专家被指“非常不专业”
“规则是公平的,但执行非常不专业”,在场的企业代表纷纷质疑,谈判专家并非“专业对口”,提不出专业问题,只一味砍价。
山东某企业销售经理表示,“参与谈判的专家都是随机从专家库抽出来的,很多专家来自基层医院,对一些新药的流程根本不知道,只知道一味的砍价。大部分新药都是专科药,一定要相同领域的专家才能明白其价值,而抽出来的专家有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领域的。”
有企业举例,自己公司竞标一种肝病药,而抽出来的谈判专家有两个是库管,一个是牙科医生。
“谁都不知道专家们投票的标准。”企业代表都颇感纳闷。早在去年挂网采购中就有一种在外资药厂中流传的说法是,有关部门在动员会上给采购专家暗示,要在企业报价的基础上,再往下拉5%-10%,“甚至更多”。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证实,招标办的人士直接对企业表示:“降价幅度由专家来决定,政府不予干预。”然而专家到底是依据什么来定价的呢,药企负责人非常疑惑。
“伪新药”反而获得高价
北京某药企销售经理表示,现在专家成了招标办手上的挡箭牌,遇到问题都说是专家们集体决定的,但专家们的决定是否科学则无人过问,也没有一个机构予以监督。因此,很快专家们便成了一些企业公关的对象,很多外资企业都在招标前夕对大部分专家进行突击公关。
而让主流药企更感到不公的是一些“伪新药”则并没有遭遇专家们的价格屠刀,反而获得了高价,有代表透露,议价品种99%为改剂型规格的“伪新药”,并且假新药高价中标入围,比如浙江某企业的注射用二酰谷酰胺(冻干)中标价16.6元,北京某药厂的复方甘草酸胶囊1.4元/粒,仅仅从片剂改为胶囊,价格比进口的还贵,进口药为1.26元/片。
企业代表呼吁,从鼓励创新的角度出发,对于拥有新药证书的国产新药应该给予一定的区别对待,即使没有区别对待但在谈判专家的选择上也要与一般的仿制药有所区别,找真正懂临床药理的专家来与企业谈判。“这也是保护我国自己的民族企业及医药工业”。
(实习编辑:周丽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