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之一的吉林多邦,眼下正面临成立多年来空前的生存危机:全国百余名供货商集体讨债,公司高管被刑拘……更令人忧虑的是“多邦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吉林昌隆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遭遇集体讨债,面临供货商断供、挤兑提款、经营难以为继的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邦危机”既是
行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折射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危机爆发
多邦在吉林省可谓家喻户晓,多邦医药药材有限公司作为省内最大的医药批发企业之一,拥有客户数千家,营销网络遍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并与白城市多邦药业有限公司共同构成了多邦企业集团。
多邦的经历也是很多药企的“成长史”。1995~2005年是吉林医药企业成长的高峰期,很多药企在此期间完成了原始积累,部分流通公司开始向生产型企业转型。吉林多邦医药药材有限公司于1998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不过百万元,仅仅在4年之后,就已增资至2000多万元;2002年,白城多邦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经营水平在全省64家
中药厂中排名第五。2002年吉林多邦通过了GSP认证,次年,白城多邦整体迁移改造,总投资为7200万元。据了解,多邦从GMP改造伊始就处于“缺钱状态”,至今仍拖欠部分施工单位工程款。2006年开始,随着
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连续实行药品降价,白城多邦陷入困境,采取“一年压一年”方式进行结算的吉林多邦也开始出现拖欠货款的情况。多邦高管曾表示,“改造占用资金过大,是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引发此次“多邦危机”的导火线是一则“董事长失踪”的传言。2008年11月下旬,部分供货商前往多邦结账时发现董事长手机打不通,传言不胫而走。不久,全国上百家供货商蜂拥而至讨要货款,将多邦总部围得水泄不通。据供货商自发统计,多邦欠货款达3000万元。此后,多邦高管现身与供货商对话,并商讨出几条还债出路,但是不久他即被刑拘,多邦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
“不管多邦是否有违法行为,由于供货商讨债和高管被刑拘,多邦的信用已严重受损,一个响当当的
品牌可能就此倒下。”长春医药行业商会秘书长马井平表示。
据其介绍,多邦的供货商中有一部分也给吉林省昌隆供货,“多邦危机”直接引发了供货商对昌隆“集体讨债”,把这家企业也拖进了“挤兑提款”的泥沼。此后,长春新安、通化华辰等药企的欠债事件相继被曝光,引发吉林医药商业“地震”。
偶然还是必然?
“多邦走到这般田地,肯定有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的问题,但也暴露出当前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流通企业先收货后付款,供货方恶性竞争的现状。”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医药市场不正规,品种重复,厂家重复,让商业养成这个毛病,想做就欠款,不欠款就不做,他们没风险,把风险推给生产企业了。”一位供货商说。
据了解,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多而杂,生产品种低水平重复,为保销售,低价竞争带来商业渠道的恶性循环。据了解,批发商占压、拖欠供货商货款,在医药行业依然比较普遍。
马井平认为,“多邦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折射出当前中小药企的融资困境。“多邦资产过亿,而拖欠货款是3000万元,昌隆每年销售额近1亿元,欠货款300多万元,如果能够得到来自金融部门的有力支持,或者企业本身有备用金救一下急,就可以大大缓解供货商的心理恐慌,危机其实是可以化解的。可惜,没有银行愿意在这个时候拉多邦一把。”
危机事件发生后,长春中小商业人人自危。一方面想方设法安抚供货商,避免“挤兑提款”挤垮企业,另一方面,他们纷纷求助行业商会,协调银行贷款和授信,期望在金融信用的支持下渡过难关。
吉林省中小企业局融资服务处处长王洪博说,融资难是吉林省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吉林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晚,绝大多数仍然处于创业期、成长期,普遍面临着资金、生产方面的不足,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向银行借贷时经常会由于产权证、土地所有权以及一些其他资格的不具备而贷不到款。另外,由于历史上吉林省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形象比较差,在各大银行的信誉度较低,新兴企业也受波及。“银行方面始终用旧眼光看我们,使省内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应有的资金融通渠道。”
变“危”为“机”
吉林是医药大省,药企较多,但规模大的药企很少。保护中小企业渡过危机,不仅关系产业发展,也关乎社会稳定。记者认为,从眼前看,要采取有力措施避免个别中小企业的信用危机演变成行业危机;从长远看,吉林省应利用当前机会,进行行业重组和洗牌,加强整体竞争力。
首先,企业要学会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团结起来,共渡难关。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东北很多民营企业老板都喜欢“单干”,既不愿与同行交流,也不愿加入行业协会,遇到困难时碍于面子,更想“自己扛”。马井平认为,企业负责人要转变观念,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学会借助行业的力量。据他介绍,昌隆药业是商会会员企业,遭遇危机后,商会马上介入,帮助其协调银行贷款,同时动员同行间进行资金拆借,危机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其次,企业应设立一笔应急资金,防止危机来临时措手不及。长春市医药行业商会对一些药企包括一些比较大的企业进行过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应急储备资金,遇到风吹草动,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抗风险能力极为薄弱。因此,企业应有风险意识,平时设立一定数量的应急储备金,给自己留点“保命钱”,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变“危”为“机”,认清形势,积极参与行业洗牌,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则应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各项服务的创新。比如放贷条件要更加灵活;通过中介组织进行行业授信;同时建议银行设立专门的企业应急贷款,减化手续,加快放贷节奏。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