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各行业都在下滑,医药行业基本上还不错,基本上没怎么下滑。今年全年行业的景气程度比别的行业还高一点,全年数据还会比较漂亮。”上海一位医药分析师如是对记者说。<br>
纵观2008年,医药股延续了2007年备受各方资本青睐的态势,依旧是热点,也确实抗跌。
受大环境影响,2008年医药板块新进成员不多,但股价表现个个抢眼。为新
医改大饼而忙着圈地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均开始提前发力,但当中有多少真正值得砸钱,尚需耐心等待最终方案出台。
当下惟一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医药股整体估值已经趋于合理。至于年中的结构性通胀以及PPI上涨,这等一度被认为将增加医药
行业成本,进而对个股业绩产生影响的因素,已经随着第四季度PPI指数的回落,衍生出了新的情况。
多个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日前向记者表示,现阶段真正对医药行业有实质性影响的是需求。这对第四季度乃至2008全年及来年均至关重要。
焦点1
抗跌板块中的牛股
“医药板块个股较多且盘面大都比较小,比较好操作,不管是熊市还是牛市,都受关注,都有走势较牛的股票,今年哈药股份、中西药业、山东药玻、新华医疗、双鹭药业走得都不错。”银河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刘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大智慧显示,2008年医药板块128只医药股整体走势强于大盘。医药指数从最高时的2993.67点探底至11月4日的1126.22点后反弹,截至12月25日已经反弹至1500.66点,其中不少个股股价已经翻身。以双鹭药业为例,2008年首个交易日报收62.40元,期间虽实施10转增10股,12月25日仍收于35.36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新上市的医药股走势非常强。恩华药业7月23日在深交所挂牌以12.58元开盘后,近一年来股价虽一度跌至8.82元,但经过新近一轮的反弹,已上涨突破开盘价,12月25日股价报收16.39元;
血液制品优质公司
上海莱士的股价走势亦十分坚挺,其6月23日挂牌开盘报22.80元,至12月25日股价已经升至24.29元;医疗器械新秀鱼跃医疗22.90元左右的股价较5月21日14.83元的开盘价,整体涨幅超过50%。
“目前医药股的估值大部分已经趋于合理。10年来医药行业平均的静态市盈率是50倍,至今年12月25日收盘,整个板块的平均市盈率已经回落至32倍。今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医药板块出现10年以来最低的市盈率,当时大概在25倍,要知道,2007年12月医药板块整体市盈率曾出现过10年来最高点,达到创纪录的134倍。”上述上海的分析师指出。
记者通过WIND资讯了解到,医药股不仅受国内机构和游资青睐,新和成、东阿阿胶、太极集团、益佰制药、上实医药、三普药业、马应龙等多只个股被怡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富通银行、马丁可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荷兰商业银行、荷兰银行有限公司、英国保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美林国际等QFII所看好。
焦点2
过剩是个大问题
上述医药牛股的出现多少为早先极度偏弱的股市带来不少暖意。2008年年中一度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PPI指数高启,加上政府宏观紧缩
政策,不少医药子行业巨头均表示受到影响。然而不到几个月时间,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即发生了大转身。
从理论上讲,通缩会使得企业的成本降低,但从医药行业实际情况看,有分析师认为不是那么回事:“
从化学药来看,很多医药用的原料价与原油价格并不是直接挂钩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比较稳,中成药则有自己的行情,与PPI关系不是很大。目前对医药类个股业绩真正有实质性影响的是需求。”
其实,金融危机对医药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同样存在,只是影响相对滞后。来自医保商会的监测显示,8月份医药产品当月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1%,9月份当月出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连续2个月出口增速跌破30%,是前三季度中除2月份受雪灾影响出口增速较低之后的最低值。
记者从医保商会获悉,10月份,该商会曾就金融危机对医药产品出口的影响对企业进行了问卷
调查,共有45家企业答卷。认为会产生严重影响的企业占40%,认为影响不大的企业仅占18%,说不准的企业占27%。医保商会副会长刘张林更是指出:“2009年化学原料药、提取物、
中药饮片等出口总量将持续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需求问题衍生出来的“相对过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即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经济体进口需求减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医药出口主导型企业,并最终导致国内企业行业部分子行业出现“过剩”。
“首先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将是原料药企业,2008年原料药前三季度不论内销还是外销情况都算不错,但部分品种在四季度已经出现一定的"过剩"。”中信证券医药分析师罗春蕾向记者表示。
“VA、VE这两个品种明年价格应该是走下滑的。广济药业的核黄素我们觉得可能走平或者稍微有点反弹,但不会很大。泛酸钙现在两大企业在竞争,涉及一个诉讼的问题,如果说诉讼的结果是向鑫富药业这边靠拢的话,可能会比较利于价格的上涨,但涨幅也不会很大,因为一方面是大环境不大好,另一方面这个品种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
罗春蕾表示,产能过剩在VC来看是最明显的,不光是现有产能的过剩,去年行情特别好的时候有新产能进来,大概2万吨左右的新产能将在2009年投产,明年产能过剩已经是一个定局。
有分析指出,VA、VE产能过剩不是特别明显,而且几个企业也比较能够控制产能利用率,其价格下降的主因在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下游企业对价格敏感性提高。2009年VA、VE企业应该不会扩展,甚至可能相应地收缩来控制供需关系。
不过,在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下游企业接受不了这么高的价格,再加上需求萎缩,那么作为生产企业,他们以前可能有一些提价和维护价格的默契,现在这种默契可能被逐渐打破。
至于青霉素工业盐这块,分析师们较为普遍的意见是,“现在价格已经比较低了,但也不可能高起来”。青霉素工业盐和
维生素不太一样,其生产企业比较多,不太可能形成一个联合的力量。
“在保增长的宏观政策下,环保方面也许会有放松。整个原料药子行业,特色原料药如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受到的冲击要小一点,但从同比的绝对值来看,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的。相对来说,制剂类企业可能会稍微好一点,因为制剂出口份额很少,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其每年的增长也比较稳定。原料药一旦不行了,通常要三五年才能走出低谷。鉴于整个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料药的拉动,原料药一旦下来的话,明年不会像今年这么好。”国内一位资深医药
研究员认为。
焦点3
新医改“吃饼”猜想
当然,总有一些分析师和投资者觉得医药股各方面数据都很不错,对医药板块信心很强。
其中一种较为乐观的意见是,整个行业前景还是明朗的,因为一方面政府将继续通过医疗体制改革来补旧账,另一方面,社会老龄化将持续对医疗卫生需求构成内在的驱动。所以整个行业2008年、2009年快速发展的态势还是不会改变。
不过有分析师向记者表示,新医改其实也是“需求”的一个方面,但存在不确定因素,虽然新医改画了一千多亿元的大饼,能否吃到才是关键,未来究竟哪些个股会真正受益现在还很难说。
从目前的方案看,新医改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但只要医保目录不动的话,基本上对行业的影响会很小。从子行业来看,医改受益比较多的将是普药,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属于仿制药生产企业,主要靠营销拉动,如果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实施,营销体制将发展比较大的改变,未能进入基本药物圈子的企业,在普药这块的增量就很难说了。
就商业流通而言,目前国内国药集团、南京医药等巨头均在积极圈地,备战新医改。届时如果均由国有企业来负责配送的话,现在上市的医药商业大部分都有机会。招商证券医药分析师张明芳在深度
报告中指出,新医改和2008年新版GSP标准将进一步提升医药商业集中度,盈利和市场份额将向优势上市公司集中,即从区域垄断走向寡头垄断。
平安证券医药分析师李姗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新医改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购医疗器械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医疗器械子行业将最快受益。
“医疗器械2008年走势都算可以,鱼跃医疗等个股从底部算起,大概已有100%的反弹,2009年有望保持景气。目前全国大概有82.71亿元将主要投向农村医疗器械的采购,时间主要集中在2008~2010年。农村跟社区需要采购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的医疗器械,由于外资一般是做高端产品,中标将为国内的厂家。我们初步测算认为随着大量器械和设备的采购,整个市场有望实现50%以上的增量。”李姗姗如是说。
至于中药方面,有分析师认为,由于受到中药注射剂事件的影响,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会受累及,但一些质量控制比较好、成本控制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焦点4
产业资本握手金融资本
实际上,2008年对医药行业来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也是一个亮点。这个专项将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对相关个股将构成长期的潜在利好。
来自科技部的资料显示,上述专项中央财政拨款就将达到60多亿元,加上地方政府财政的配套投入,总投入有望达200亿元以上。截至目前,已经有华北制药、恒瑞医药等上市药企传出成为“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在“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和“创新药物研究开发”项目中,双鹭药业等亦都有品种入选。
罗春蕾就此认为,制药企业技术进步正在对业绩构成利好,从目前已经获评的高新技术企业来看,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浙江医药、新和成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已经拿到了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公司所得税将由25%降至15%的税率征收。
“随着部分高新技术医药的价值被各方进一步所看重,未来并购、回购将是一个热点。丽珠集团回购B股和复星收购同济堂股份就是很好的先兆。”刘彦明进一步指出。
他表示,从长期来看,医药行业资本运作将更加频繁。但现在整个市场化还不是很成熟,尚需要时间,需要产业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之间进行深入沟通,通过市场交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届时整个行业将得到大发展,并在二级市场上得到体现。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