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路287号,这里曾是上海第一家平价药店——开心人大药房所在地。昨天当读者容女士来到那里打算买药时,突然发现,这家药店的招牌已经不知何时换上了另一个店招。事实上,自今年初至今,分布于全市的9家开心人大药房已逐一退出市场。
记者昨天确认,被称为平价药房“开拓者”的上海开心人大药房有限公司已正式被收购,9家门店于近日完成“改朝换代”。曾经引领上海零售药业低价打折风向的一代“开拓者”的落幕,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次正常并购,但其背后却是当下平价药房生存艰难的无奈现实。
初入沪时:各方冲突不断
“刚开业时我就来买过药。”容女士清晰地记得,当时这家药店一下打出了降价45%的广告,最便宜的药只卖1元多。容女士记忆中的那个日子,是2003年5月30日,上海第一家平价药房开业,对零售药价长期高位垄断的市场犹如“平地惊雷”。此后,康泉、芝林、宝丰等平价药房纷纷进入上海市场。一年内药品价格战风生水起,购药市民也感受到了平价药带来的实惠。
但平价药房进入上海市场之初,经历了艰难发展期,各方冲突不断。在政府以积极的行政调控手段介入后,平价药房终于在沪得到了较为健康的发展环境。但由于“300米开店”的距离限制及特殊市场环境,此后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上海九年:生存日益艰难
自2004年后,平价药房的发展逐渐进入低潮。时至今日,当年那些创业者风光不再。记者获悉,宝丰大药房近年来总计开出5家门店,由于经营困难有两家关门;全国零售药业连锁排名居前的老百姓大药房,入沪8年仅发展了近30家门店;而规模较小的芝林药房,目前也只有寥寥数家门店维持运转。即使是目前的“老大”益丰大药房尽管门店数今年有望达到120家,其上海当家人刘湘岳也不断感叹:“日子不好过。”
业内人士指出,导致平价药房日益维艰的,有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价格优势不再的原因,也有近两年商业成本扶摇直上的因素。
自去年7月起,本市外来人员“综保”向“城保”转型过渡,原来主要在药房消费的外来人员每月20元的“综保”补贴开始流向医院。不完全统计,仅这一项零售药业一年就有12亿元流失。另一方面,最近两年上海对社区医疗推行“零差率”政策,使以往平价药房所倚重的价格优势不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平价药房的客流量同比减少17.8%。
另一方面,平价药房商业成本在最近两年则处于直线上升状态。以用工成本为例,每人每年的工资和保险成本平均增加18000元,同比上涨15%,最近3年房租成本平均每年增加5%。
谋求破局:转卖柴米油盐化妆品
困境之下,一些药房开始谋求转型突围。据悉,有的大药房卖起了大米,有的开始售卖菜刀和洗衣粉,甚至还有的把油盐醋摆上了货柜。
益丰大药房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日子不好过,但益丰因为拿到了风投,并且成功转型,所以尚有实力收购上海开心人大药房。
业内人士指出,8年前上海平价药房的产品结构中90%以上是药品,但时至今日,药品所占比重已下降到60%以下,甚至不足40%。纵观“开心人收购案”中的胜方益丰大药房,其产品结构包括了带有健康概念的玩具和其他日用品,已出现卖场化趋势。
(责任编辑:王小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在开心人在线运营的两年半中,发展迅速,创造了优秀的销售业绩。开心人网上药店始终遵循以顾客为导向,不仅从国内外知名品牌引进最棒商品,还通过线下实体经营积累的十年经验,结合医师研究,对于常见病,针对客户需求,在同类产品中寻找最优产品提供给顾客。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