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中医对佝偻病的认识与治疗

2012-03-17 00:52: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祖国医学对儿童骨健康犹为重视,三国时华佗弟子卫汛所著我国首都中医儿科著作就以骨健康为儿科标志,该书称为《颅囟经》。中医已经注意到儿童发育迅速的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祖国医学对儿童骨健康犹为重视,三国时华佗弟子卫汛所著我国首都中医儿科著作就以骨健康为儿科标志,该书称为《颅囟经》。中医已经注意到儿童发育迅速的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提出了关于小儿发育时间节奏的“变蒸学说”,即小儿出生以后32日为一变,64日为一蒸,变者上气,蒸者体热而发育。中医以1岁内为婴儿,1至3岁为幼儿,3至7岁为儿童,认为凡婴幼儿童骨的发育至为重要。

  中医对骨的发育最关切的为肾脾二脏,即肾主先天和骨之生长,脾主生机和运化,以此有钱乙和万密斋等人的主骨说和李东垣、薛已的脾胃说。在宋代儿科著作《幼儿新书•联珠论》中,就提到骨骼发育的五软理论。明代万密斋,对维护儿童骨健康,在《育婴秘诀》一书中,提出了育婴四法,即“一曰育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其真,三曰蓐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对儿童先天骨发育不良已经有病名和症状描述。例如在中所称的偻伛即佝偻病;《素问•偻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称之“骨偻”即相当于骨质疏松。祖国医学对骨发育不良还提出了治方,如在《幼科发挥》中论述道:“有因胎禀不足者,如解颅五软之类是也,宜地黄丸主之。”现以中医对佝偻病的认识与治疗举例说明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对佝偻病有深刻的记述。“佝偻”一词,见于《庄子•达生》。《诗经》中将佝偻病的症状称之为“籧篨”与“戚施”。因鸟类皆突胸不可俯,故以籧篨名病,后又称此病状为鸠胸、鸡胸。佝偻病除脊柱、胸骨畸形外,还有上、下肢及头颅变形。手之畸形称“拮据”、“手搂”、“手镯”,X形腿古称“交”、“絷”。《山海经•海外南经》称“交”,言交胫国“其为人交胫”,《谷梁传》昭公二十年秋:“絷者何?曰:两足不能相过。”《神农本草经》称絷为“躄”,在下品五加项下曰:“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以躄为下肢畸形。O形腿在古籍中称腘,《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腘然末偻。” 《庄子•人世间》云:“无伤吾行(胻),吾行却曲。”“却曲”,是膝曲外翻而构成O形状腿之佝偻病。宋代《圣惠方》记载的“小儿解颅囟大,胫蹇足交,三岁不行”,颅大、囟门不闭、行走迟并见,是严重的缺钙征象。

中医对佝偻病的认识与治疗

  隋代以后,医家们从生长发育迟缓角度为佝偻病命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宋代,始把这些症状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是一个病的诸方面表现,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称之为“五迟”:“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明代医家鲁伯嗣在所著《婴童百问•二十六问》中又有“五软”的称谓:“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此后医籍多以五迟、五软病名论治此病。

  中医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佝偻病与少晒太阳有关,《吕氏春秋•本生篇》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躄,多阳则痿。”但《吕氏春秋•季春篇》又责之水土,言:“重水多肿与躄人”,“苦水多尪与伛人”。对于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宋代儿科学家钱乙,认为本病主要先天不足,重在肾虚,以肾阴虚为著。元代朱丹溪则认为主要是肝肾不足所致筋骨痿软。明代医学家薛铠则归之脾肾。他在《保婴撮要》中对五软的发病机理做了不同的分析,主要责之脾肾,认为脾脏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后天之本不足,五脏皆失所养而致病。又肾生髓主骨,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通于督脉,若肾气不足,则髓不充骨,骨骼发育生长迟缓,出现颅骨软化(乒乓头),前囟宽大,闭合延迟。精髓亏损,督脉虚而脊柱软,日久脊柱弯曲,凸如龟背。髓不充于齿则齿久不生。肾气虚则发不生,或虽生稀疏而不黑。脾肾之虚,又影响其他脏腑及营卫之气,营卫失调、肺气不固,则多汗易感冒脾虚可致肝旺,小儿烦躁不安,惊啼夜寐不实;涉及肝血,则血不养筋,站立行久乏力,甚则抽搐

  古代医学家们对佝偻病的证候及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提出了各有见地的治疗思路,并创造了许多有效名方。例如,宋代儿科学家钱乙重视肾虚,遂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元代朱丹溪因强调肝肾不足,以滋补肝肾用虎潜丸加减治疗。清代陈复正针对患儿神疲乏力,肌肉虚软,纳呆少食,盗汗自汗,易感冒、夜啼惊闹等表现,认为病属脾肺气虚,在《幼幼集成》一书中,提出了以健脾补肺的人参五味子汤(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为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据患儿发稀枕秃,夜惊抽搐,囟门闭迟,出牙迟晚等表现,责之本病为脾虚肝旺,用健脾平旺的益脾镇惊散(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灯心草、炙甘草)治疗。程国彭根据囟门不闭、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龟背、下肢弯曲等症状体征,以脾肾亏损为病机,创造了补脾益肾的补天大造丸。上述诸方辨证论治而用,均可收到疗效。

  当代中医继承了古代对佝偻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和治疗实践,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关于维生素D缺乏和钙磷代谢障碍的理论及诊断方法,并统一使用佝偻病的病名,使辨证论治治疗本病运用更为精到,又通过实验研究和剂型改革,把传统的治方发展为新药。在诸多新药中,龙牡壮骨颗粒以其配方原理和剂型展示了中医药学理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为脾胃所主,而骨骼、牙齿、头发等的发育和功能为肾所主,此二者为本病之关键,其他如惊啼、抽搐、多汗、气虚等皆脾肾之病涉及肝、肺所致。以此把握脾肾即执病机之牛耳。中医之方剂又具有整和治疗程序的功能,龙牡壮骨方剂由健脾和胃与补肾壮骨两大要素组成,健脾和胃的框架是参苓白术散,补肾壮骨的框架是龙骨牡蛎散加减,组方药物主要是龙骨、牡蛎、龟板、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鸡内金、山药、五味子等。从现代医学而论,此方既提高了吸收钙磷的能力,又提供了钙的原料,相当于维生素D加含钙的物质和功能,而本方之原料龙骨、牡蛎、龟板等乃是来自生物原料之有机钙,易于吸收,又能提高骨的韧性和强度,使骨骼富于弹性。此方既补先天又养后天,治本又治标,可做治疗又能用于预防。此方对人体钙的吸收有自稳调节作用,其新型制剂龙牡壮骨颗粒使用方便价廉优质。仅此一方,足以展现中医药学治疗佝偻病的特色与中西医结合的优越。

(责任编辑:王小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杨群玉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

  • 彭树灵副主任中医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 邓小援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