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老人 > 正文

中国最老的奥运会运动员(图)

www.39.net  2007-10-10    
今天距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还有三百多天,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倾注如此多的热情和关注给奥运会。对96岁的郭洁老人来说,这份热情背后,是70余年从未割离的奥运情缘。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东北完全处于日本人控制之下。而正是这一年,全国运动会召开。“当时辽宁省政府流亡到了北京,为了避开日本人的注意,我只能改名字,偷偷地请假10天去北京报名,代表家乡参加全国比赛”,回忆起那段时光,郭老满怀感慨。

  那届全国运动会前后,郭洁认识了刘长春,并被他出色的短跑成绩所折服。“我们两家相隔不到10公里,那时他家庭条件不好,准备去开电车的,后来东北大学看中了他。而他小学的很多同学都上了旅顺二中,成了我的朋友,我就认识他了。”

  1932年,刘长春孤身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四年以后,自己也出现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跟着刘长春练体育

  “1934年开始跟着刘长春练体育,当时就是想能够参加奥运会,能够找一条出路。”郭老说,“当时想法很简单。”

  1936年年初,柏林世运会(国内当时对奥运会的称呼)选拔比赛在清华大学田径场举行。以铁饼运动员身份参加的郭洁获得了41.30米的好成绩,这也是当时全国纪录。

  选拔赛结束的第二天,郭洁就携带简易的行李搬到了清华大学校园,在那里参加奥运会前的集训。对于1936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郭老首先想到的是“没钱”。

  据了解,当时每个人的参赛旅费高达2000银元,国民政府财政困难,根本不愿意拿出那么多钱,因此要求代表团自筹部分经费。中国足球队先行了一步,于1936年5月初到东南亚各国进行了表演赛,募集路费。同年5月27日,在天津的原河北省体育场(现北站体育场)举行的“世运田径训练班与天津万国选手表演赛”,也带有明显的筹款性质。在这次表演赛中,郭洁再次创造了佳绩,铁饼掷出41.07米好成绩。

  那时候,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贯通,本来从东北乘火车去柏林,无论是路途还是时间,都要短多了。但由于经费问题,代表团只能改坐航程近一个月的邮轮。

  体力消耗在长途航运中

  1936年6月26日,上海招商局码头,意大利“康悌凡第号”邮船即将起锚,码头上热闹非凡,139人的中国奥运代表团将搭乘该船开赴威尼斯,终点是8月1日举办开幕式的德国柏林。

  “一件蓝色西装,左前胸口袋口那里绣着金黄色的五环标志,上面是英文CHINA,下面是‘中华’两个字,非常精神的。”虽然事隔71年,郭老仍然历历在目。

  至今,记性颇好的郭老仍能细数出每一个人的名字,但他算来算去都是70人,而不是如今国内历史统计的69人。“对呀,在上海等待的那几天里,山西长跑名将孙彻在大街上出车祸被撞死了。”

  除了69名运动员外,代表团中还有11人是参加中国武术表演的,还有前去“考察”的体育官员36人。

  运动员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对创造佳绩几乎是致命的。一路上,大风频起,船颠簸得厉害,很多人几乎把黄胆水都要呕出来了。“在船上,我们无法进行任何训练,每天只能出出操,练练体质。”但即便如此,队员们的体力也在一天天下降。当代表团到达柏林时,此时距奥运会比赛日期只有一天时间了。

  “结果可想而知,毕竟我们最好的竞技状态还是和欧美运动员有差距。”郭老说。

  海上长途的颠簸让很多从未出过国的运动员吃尽苦头,以至于运动会结束后,有一位叫“程金冠”的短跑运动员,宁愿自费,也要坐火车取道波兰、莫斯科和西伯利亚回到中国。

  武术表演队抢风头

  “我们当时听说美国运动员是坐飞机来的,都很惊讶,看到人家的条件,真是羡慕呀!”郭老回忆说,他和队友当时都住在每天需要花费两美元的奥运村。

  而对于那次奥运会的成绩,郭老则显得非常惆怅。他说自己前后参加比赛的时间就是两个小时,连44米的及格线都没达到就告淘汰。“满怀期待为国争光,但连复赛都进不去,确实是个打击。”

  但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期间,中国武术队进行了多次表演,似乎抢了运动员的风头。双刀、对拳、太极拳等十八般武艺令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一路走过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奥运会结束后,中国武术队在欧洲还受到广泛邀请,到许多国家进行了表演。对此,《1936年世界运动会画报》作了这样的记述:“参加中国武术表演的11人在访问欧洲期间深受各国注目。欧洲各地报纸一致好评,认为我国武术水平世界一流。”

  奥运健儿命运多舛

  柏林奥运会让郭洁看到了中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没有基础是不行的”。郭洁期望于下一届运动会有所突破。

  但历史的风云变幻使得郭洁那一批运动健儿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接下来的奥运会未能举行。而日本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也让郭洁等人不得不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他们或投戎抗日,或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那时候天南地北,几个交好的有些信息,其他人都没有了音信。”其中有几位的人生因战争戛然而止。

  在抗战期间去世的运动员中,郭老对“国内有短跑第一女杰”的湖南女运动员李森记忆深刻,1942年她因产后失血去世。至今郭老对她仍充满愧疚,“当年在意大利途中我曾借了她5里拉未还,人就没了,这个钱至今没还上。”

  而那些即便是熬过了战乱时期的运动员近几十年也相继离开了郭洁。

  最近十几年,郭老一直试图寻找当年一起参加柏林奥运会的老队友们,但一直未有令他兴奋的线索。“运动员除了我,应该都不在了。”

  郭老或许不知道的是,柏林奥运会代表团女队副领队黄丽明目前仍健在,已过百岁的老人安居在美国波士顿儿子的家中,心里同样也牵挂着2008年的北京。

  期待再续奥运情缘

  与其他奥运健儿相比,郭洁算是幸运的。柏林奥运会结束后,他被民国政府留在了南京,并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留学日本四年,主攻农业科技。回国后,在北京农学院等地做教师。1952年,他前往西安,在粮食系统工作,并从此在那里落地生根。

  “刚到西安的时候,没人知道我参加过奥运会,我也从没‘露’过,直到陕西开省运会,我报名参加了三项运动,一下子拿了铅球第一,铁饼第一和标枪第二,才把单位的人给‘振住’了。”通过这次省运会,郭洁被当时正在筹建的原西北体育学院抽调,从此他得以重结体育情缘,并开始了几十年体育教育生涯。

  现在,96岁的郭老被称为中国最健康的体育老人,锻炼仍是郭洁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郭老对记者说:“这两天我每天做300次拉伸运动,几年前还能做500下呢。”

  对于接下来的目标,郭老坦言要活到100岁,“现在看问题不大,我还要去北京看奥运会呢。如果这个愿望能实现,此生无憾。”

(责任编辑:黄彬)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