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IBS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IBS的全球患病率为10%~25%,中国为5%~10%,其中以腹泻为主的IBS(IBS-D)居多。IBS不仅表现为肠道症状,还伴有压力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由于仍然缺乏特定的治疗干预措施,目前IBS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上。艾灸是传统中医(TCM)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包括在身体的穴位上燃烧加工过的艾蒿(艾),结合针灸或单独使用。在许多国家,它被用来治疗各种胃肠道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天枢穴(ST25)和足三里(ST36)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常用于治疗IBS-D。针刺ST36可调节肠蠕动;提高直肠感觉阈、排便冲动和痛阈;有效缓解内脏过敏引起的腹痛。为此,本项研究旨在评估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远期疗效。
研究人员将IBS-D患者分组为接受艾灸治疗组或假灸治疗组(每组治疗52次,每周3次,共6周),并随访24周。取穴为双侧ST25和ST36,艾灸组和假手术组各穴位体表温度分别为43℃±1℃和37℃±1℃。主要结果是IBS充分缓解(IBS-AR)从基线到6周的变化。次要结果包括: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布里斯托尔粪便形式量表(BSS)、IBS生活质量(IBS-QOL)和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的变化。
根据意向治疗分析显示,6周时艾灸组IBS-AR发生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76.9%vs42.3%;p<0.001);艾灸组IBS-BSS总分的平均下降幅度低于假手术组(-116.9VS-61.5;p<0.001),两者在整个随访期间均保持不变。在第6周,治疗组IBS-SSS降低>50分的比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01),在整个随访期间一直保持这样的现象。在BSS、大便频率和大便紧迫性方面观察到类似的持久改善(p<0.001)。IBS-QOL和HADS的改善在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这项研究表明,在治疗IBS-D患者至少24周时,艾灸治疗ST25和ST36与持续有益的临床效果相关。艾灸治疗有利于长期缓解IBS-D患者的症状。
原始出处:
Chunhui Bao.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2022.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