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回肠、直肠和结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许多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患者的腹部脂肪迁移到发炎的小肠壁上。是什么促使脂肪组织“爬行(creep)”穿过腹部并包裹住许多患上这种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的肠道,一直是一个持久的谜。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条关键线索。他们证实脂肪组织的这种特殊爬行最初似乎是保护性的,但最终却弊大于利。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ranslocation of Viable Gut Microbiota to Mesenteric Adipose Drives Formation of Creeping Fat in Humans”。
论文通讯作者Suzanne Devkota博士说,“脂肪爬行通常是外科医生对IBD患者的肠道进行切除的一种标志性特征,这是因为当他们看到它时,他们知道这很可能是病变的位置。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脂肪的存在是让这种疾病恶化,还是试图保护肠道免受某些东西的影响。”
Devkota及其研究团队对11名接受过外科手术的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和脂肪组织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分子检查。脂肪组织并不仅仅是一种能量储存库。它是一个动态的内分泌组织,充满了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似乎在某些IBD病例中会被激活。
Devkota说,“我们发现,脂肪组织爬行实际上是对从患者受损肠道中迁移出来并直接进入脂肪的细菌做出反应的结果。我们认为,肠道周围的脂肪'爬行'迁移是为了试图堵住这种病变器官中的渗漏位点,从而阻止肠道细菌进入血液。”
但是这种刚开始时起着保护性作用的反应显然没有“关闭”开关。如果这些肠道细菌仍然留在脂肪中,脂肪将继续向它们迁移。但是,脂肪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肠道瘢痕或纤维化,这种情形发生在40%的克罗恩病患者中。手术切除部分小肠是他们中许多人的唯一选择,这会带来改变生活的后果。溃疡性结肠炎是另一种常见的IBD,不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会出现爬行的脂肪。
这些数据让这些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负责促使脂肪前往小肠并保护性地包裹这种器官从而危及其功能的特定微生物。
论文共同作者、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的David Underhill博士说,“我们确定了一种在消化系统中发现的病原体,即无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是引发脂肪爬行到小肠的微生物入侵者。此外,这种特殊的感染性病原体的结构使得它非常适合富含脂质的环境。”
这项研究可能为开发针对克罗恩病的新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炎症性肠道与免疫生物学研究所主任Stephan R. Targan博士说,“改善IBD患者的生活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一种特定的感染性病原体,它可以触发让克罗恩病恶化的过程。这是朝着开发靶向无害梭菌的疗法迈出的关键一步,从而允许我们能够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爬行脂肪的破坏性影响。”(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Connie W.Y. Ha et al. Translocation of Viable Gut Microbiota to Mesenteric Adipose Drives Formation of Creeping Fat in Human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9.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