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国何时会有自己的Nature?“现有情况下50年内不可能!”

2019-04-03 13:53:11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不能走进科研、论文“死胡同”

  不能走进科研、论文“死胡同”

  科研不能老是围着SCI论文打转,医生更不能只围着论文转……在游苏宁看来,现实的需求必需重新审视科研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科研和论文不能教条化和固化,在“唯SCI”导向下走进“死胡同”。

  “科研分为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论文只是科研产出的一个方面,科研产出还有成果,还有专利,还有治好患者。全球科技工作的首发权都在期刊上,没有论文发表怎么能获得优先权,但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看好病最重要。”

  与吴阶平院士的多年亲密接触,让游苏宁对于医学大家科研工作至今记忆犹新。

  1957年,吴阶平院士首创输精管结扎时向精囊灌注醋酸苯汞以杀死残存的精子,使术后立即达到绝育效果,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这一创新结扎术领先美国17年,1974年,美国才在医学刊物上把它作为新方法发表。

  “吴老的科研成果并不精深高大,看起来都非常小却发挥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医学大家的风采深深影响了游苏宁,他一直坚信医学科研应该求真务实。

  游苏宁希望中国的医学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他期待中国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多得到转化。

  “中国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把医生跟厂家分割,很多医疗器械都是医生发明,厂家帮助实现临床应用,我们现在高端医疗器械还是花钱买国外产品。”

  问题:论文与医生职称挂钩,与医疗机构科研实力挂钩,这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一个现象,还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

  游苏宁:这个现象实际上一直就有,只是近年来比较突出。我个人认为医生应该分两类,一个是科研型的医生,一个是临床型医生。科研型医生,当然需要论文,没论文怎么评价。

  问题:有种观点认为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离开临床科研就做不了,你怎么看?

  游苏宁: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实际上基础科研许多具有前沿性,临床科研很多是回顾性。

  很多临床老专家实际上靠经验看病,张孝骞教授曾说,认真地把患者主述听完,50%的病就能诊断。但是基础研究,你不可能通过给患者看病来得出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一个医生又临床好,又科研好,这种人很少。我个人认为顶级专家是在临床上有了很高的地位以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团队,科研才能得以进行。

  问题:关于“论文”,你觉得业内争论的焦点在什么地方?

  游苏宁:争论的焦点是在评价机制上。评价机制不改,下面的人说再多都没用,评价体系要改变,指挥棒不改变,别的都没用。论文完全不要也失之偏颇,对研究型的医生,他应该发研究型的论文,对临床型的医生,他也应该有临床经验的总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专家更多
  • 魏书航副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 邓小援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 印根权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