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公立医院扩张需合理“瘦身”

2014-07-18 09:20:45中国产经新闻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强化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其次引导医疗资源社会化,明确要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政策推动民营医院的发展。

  一直以来,“看病难”成了中国广大患者的“心病”。

  来自山东青岛的周女士无奈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春节过后我一共来北京两趟了,为的就是来北京的医院确认一下我的手术什么时候可以做。大夫那边可以随时做手术,但问题是做完手术没病床,所以得排号等病床。我的面部痉挛越来越严重了,真希望能早点做手术。”

  走廊里挂吊瓶、走廊里睡觉、角落里到处可见“加塞”的病床……这是记者近日在夜间走访的几家三甲医院时看到的情景。“医生说没有病床,先让我在走廊里将就几天,等腾出地方再让我住进病房。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两个晚上了”。来自黑龙江的王大爷因患有重病来京治疗却不得不在走廊上“休息”。

  怀孕8个多月的孕妇王娟(化名)告诉记者,“有天夜里我突然觉得肚子疼的厉害,就与老公来到离我家最近的一家三甲医院挂了急诊,虽然挂上号了,但值班的妇科大夫说什么也不肯给我看病,原因是既没有在他们医院建档,也没有病床可提供。后来我老公与大夫理论起来,大夫看我痛苦的样子终于答应给我看并告诉我,不给你看病主要是我们妇产科只有十几张床,如果你现在的症状显示你要快生产了,那么你今晚只能在走廊里躺在担架上。”

  上述案例,还有很多很多,通过这些案例足以看出我国患者看病有时只因“一床难求”而导致看病难。

  近期,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到,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发布前,各地要暂停审批公立医院新增床位,已经审批的,要严格按照批复规模建设,严禁擅自增加床位,扩大建设规模。

  解读通知,我们不难发现,不仅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总体规模,而且还要控制单体规模。对此,我们不禁会问,不是只有扩大公立医院的规模,才能解决民众看病难的问题吗?限制公立医院的规模是否会对原有“看病难”的现状雪上加霜呢?

  规模庞大 依然难以解决看病难

  对于这次卫计委的紧急叫停,通知是这样解释的。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部分医院单位规模过大,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和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

  今年医改重点任务强调“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据统计,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突破3000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约5000张、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8000张。全国单体医院规模超过4000张病床的超过10家,而美国规模最大的医院床位只有2200张。

  “不能单纯地拿全国单体医院规模超过4000张病床与美国规模最大的医院床位只有2200张相比,中国的总人口状况及密集程度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公立医院规模越建越大。”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刘珊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规模大不好吗?不是规模大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吗?

  有专家表示,我国看病难看病贵并非因为公立医院不够大、不够多,而是结构性资源供给不足。公立医院几乎垄断了先进医疗设备和好医生,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公立医院。而小城市、小医院医疗资源明显不足,这样导致病人大量地向大城市大医院公立医院集中,而我国非公立医院难以对大型公立构成挑战和威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公立医院有122.6万名医师,民营医院只有17.8万名;从医院等级看,1624家三级医院拥有约53万名医师,而6566家二级医院也只有61万多名医师。截至2014年4月底,公立医院1.33万余个,民营医院1.15万余个。可是,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均只占全国总数的12%左右。因而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可腾出更多优质资源,而腾出的这些优质资源可以流向非公立医院。

  来自国家卫计委的权威数据显示,在全国的5311家县级公立医院中,36.7%的医院存在资产负债,为有资产负债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负债占73%。2010年,南方医科大学立项一个医改研究课题,调查出来的结果惊人,全省192家县级医院中,没有负债的仅有4家,占总数的2.08%。这188家负债的县级医院可谓债台高筑,平均负债额度达到4826万元,其中负债最高的一家医院超过10亿元。这只是医院规模急速增长中的一个问题。

  通知中规定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审批;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可见,公立医院规模在无限增大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使患者“看病更难”。

  那么限制公立医院规模是否可以治疗“看病难”的症状呢?“看病难”的根源在哪?

  探寻“看病难”的根源

  近几年,“看病难”的现象一直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阐释和分析。特别是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服务的资源80%都集中在城市,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高、精、尖的医资更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公立大医院。而20%的医疗服务资源分布在农村乡镇。那么公立医院健康“瘦身”是否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呢?刘珊告诉记者,公立医院健康“瘦身”,可以合理地分布资源,同时有效提升公立医院的床位利用率。其次,公立医院“瘦身”其实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可以做到多元化发展,有助于看病难问题的解决。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许玲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导致群众看病难的直接原因是,虽然我国的医疗资源总体过剩,但我国医疗资源和病人资源一直分布极不合理:一是纵向(即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二是横向(即在城市大小医院之间)分布不合理。可见根源在于医疗资源不均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大医院就像磁铁,越大就吸附着越多的医疗资源和病人,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语言虽然简练,但切中要害。

  可见,看病难主要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公立医院“瘦身”的背景下,推进“看病难”问题的解决呢?

  公立医院“瘦身”和“看病难”之间的平衡

  许玲妮告诉记者,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呈现“马太效应”,三甲医院吸取了众多优秀医师和先进医疗设备,导致医疗资源不能分散到各个区域,患者过于集中让医院不得已扩大规模,增加了医院的管理成本及扩张成本,而且患者等待时间以及在医院不同部门之间奔波的时间增加,造成我国公立医院的规模和看病难之间的矛盾。

  在解决看病难的过程中,许玲妮表示: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强化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其次引导医疗资源社会化,明确要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政策推动民营医院的发展。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推进,资源的分布确有改善,据统计,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机构数、床位数、在岗职工数和服务量不断增长。2012年与深化医改前的2008年相比,民营医院数量由5403所增长到9786所,增加了4383所,增长率达到81.1%,占医院总量比例从27.4%增加到42.2%。同期公立医院数量由14309所减少到13384所,减少了925所,占医院总量比例从72.6%减少到57.8%。

  预计2015年,北京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将达到5张以上,总数达到10万张。其中非公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占全市编制床位的20%左右,即未来5年内,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数将从目前的1.2万张增至2万张。

  对于公立医院“瘦身”达到何种规模,同时不妨碍“看病难”的问题,刘珊认为,我国公立医院要达到最为合适的发展规模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区域内常住人口密集程度、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等因素。当然我国公立医院达到什么样的规模为好,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民营医院要实现与公立医院同等发展水平,还要一段时间。”

  限制公立大医院规模,积极把资源引向非公立、非大医院的地方去,这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次征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