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六:只要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提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如果仅使用糖尿病治疗的药物,而不控制饮食,那么一方面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会引起一系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另一方面,会导致体重增加,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
饮食控制包括: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持平。
病人血糖控制不达标,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神经病变以及心血管改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致残或致死。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
提示: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
糖尿病病人终生需要定期监测。监测结果可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监测指标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血糖的测定结果仅反映测定当天那个时间的血糖结果,不管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有一定的波动,不能客观地反映一段时间的血糖的平均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糖基化的产物,它的数值能够客观地反映病人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情况,不受一餐血糖高或低的影响。另外,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反映并发症发生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糖尿病监测是综合监测,包括血压、血脂以及并发症相关的监测。
误区八: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
提示:糖尿病需要及时、正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通过纠正糖尿病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肾糖阈)时会出现多尿、口干、多饮等症状,但是很多病人即便血糖超过11.1 mmol/L仍旧没有任何感觉。此外,有些病人血糖低于3.9 mmol/L也没有明显的低血糖症状。所以自我感觉好不代表血糖控制好,不能根据自我感觉判断糖尿病严重程度。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骨关节病等。从血糖异常到发生并发症有一段时间,有些并发症早期没有症状,容易被病人忽略。
糖尿病早期治疗效果最好,2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应尽早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如果延误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九: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
提示:糖尿病病人需要长期治疗。
糖尿病病人需要终生监测血糖,并采取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血糖。已经用药的糖尿病病人如果随意停用药物,血糖将会很快回升。多数中晚期的病人都必须长期服药或打针治疗。早期轻度病人经饮食、运动控制后血糖正常,即使暂时停药,仍需要定期监测,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治疗方案不同,血糖监测的频率也不尽相同。单纯饮食运动控制的病人,每1~2周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各一次;服用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者,每周测定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病人,每周测定2~3次空腹和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每天测定血糖1~2次。出院初期或刚调整完药物,需要勤测;病情稳定后,监测的频率可以适当减少。
误区十: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
提示:保健品不能治愈糖尿病。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有些保健品违法添加有西药降糖药的成分,会出现服用保健品后出现严重低血糖的情况。
糖尿病需要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不可听信某些保健品对功效的夸大性宣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我国目前有1亿糖尿病患者,可是你是否知道人到中年新发糖尿病有可能背后隐藏的是胰腺癌?糖尿病与胰腺癌究竟谁是因谁是果?两者关系有多密切?对于这一亿多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该如何警惕这个死亡率极高的癌症?看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汝福怎么说?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