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曹泽毅在今天召开的2011年中国妇产科医院联盟会议上说,卫生部编写发布的2011年《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妇幼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
曹泽毅说,该报告从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妇幼保健服务状况、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
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妇女儿童重大健康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妇幼卫生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幼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及适宜技术,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卫生服务能力。
他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广大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依然突出。妇女乳腺癌、宫颈癌和艾滋病、梅毒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早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仍是儿童死亡主要原因;随着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缺陷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二是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挑战很大。2015年是世界各国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最后时限。尽管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经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但是,由于儿童死亡基数庞大,健康公平性问题突出,中国仍然被列入需进一步努力的国家之列。孕产妇死亡率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仍需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
三是妇幼卫生在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成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是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服务能力不足问题突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网络尚不够健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妇幼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和补偿机制。
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有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内情况看,深化医改是全面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大机遇,各项政策措施将更加关注改善以妇女儿童为代表的重点人群健康,这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14‰,婴儿死亡率降到12‰,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刚刚发布的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也将妇女儿童健康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列入其中。从国际上看,国际社会对妇女儿童健康高度关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履行国际责任,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的国际合作,尽最大努力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履行政府应尽的责任。以上诸多条件,为发展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创造了重要机遇和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王小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