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起,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04.5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8.4%。2011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同时,有1600亿美元的专利药即将到期,国外大量原料药向中国转移,可是,中国却面临着“原料药大国,制剂出口小国”的不相称的尴尬局面。
在2011年4月22日, 在2011第三届中国医药产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康勤针对国外市场的开拓、药企的国际化之路做了报告。
产业发展很需要制剂出口
朱总很明确地表达了其个人观点,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飞速发展,就医药产业而言,中国已经是原料药大国,供应给全球医药巨头的原料占有重大的比重。可是,在原料药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的制剂出口却局限于当前,并非发展起来。他认为,一个原料大国,却是制剂出口的小国,则是非常不相称的,只有实现制剂出口的增长,才能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进一步飞跃。
在拉动内需的前提下,发展出口制剂,一方面能提升民族医药的国际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同时,我国本是原料药大国,制剂出口能更大的利用本国优势,发挥原料药的的优势,另一方面,发展出口制剂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在国家规划中,制剂出口也是相当重要的。据悉,“十二五”规划,国家大力扶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发挥在那成为医药科技强国、产业大国,将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到全球前5位,医药产经进入三甲之列,以此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社会稳定。
是陷阱?还是馅饼?
2010年,我国制剂出口步履艰难,目前我国有21家企业通过了欧、美、日等国认证,但以自有品牌出现在国际市场的仍是寥寥无几,贴牌(OEM)出口,是国内企业目前出口发达国家和市场的主要形式。经统计,在世界卫生组织采购的药品中,有2/3的产品来自印度,目前只有6个品种来自中国。
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况,其要求国内企业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发展,争取让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起来,使其在全球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可是,发展制剂出口是必要的、必须,但是当中又存在太多的不定因素?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朱总表示,“十一五”规划中争取了5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到现在已有20多个产品通过了FDA、欧盟、日本等认证,可是却没有产生经济效益。药企走出去只是采取委托加工、贴牌生产的方式,品牌确实成为普遍现象。另外,我国药品单品种注册,缺乏规模效益,没有API或者API没有优势,制剂难以赢利。大部分药品都没有挑战专利,这样就无法享受180天的优先期。更多的现实问题,例如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物流配送如何实施到位,如何根据各国不同的需求来布局,这样都是一个个的难题。朱总表示,注册的产品无法进入欧美等主流市场的话,企业高额的成本就会导致大量的亏损,成为一种概念的炒作。
因此,中国制剂出口面临多种困境,制剂出口是必须的,中国药企要有面临挑战的信心,在对国际市场缺乏经验,欧美制剂市场份额大大落后于印度企业的情况下,要具有资金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储备,要积极开拓市场,形成自主品牌,开发更多的渠道,多借鉴印度药企的成功经验,培育能真正进入欧洲规范市场的产品,建立制剂的产品组合,才能增强市场生存能力,从小空间里一步步寻求突破,逐步向大市场进发。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姚琦)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