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专家呼吁:预防骨折,关注“迫在眉睫的风险”

2019-12-03 13:44:1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首次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为19.2%,65岁以上则达到32.0%。此外,居民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普遍不足,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仅为11.7%。

  2019年12月1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主办,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大会上发布的《骨质疏松媒体报道分析》显示,2015—2019年,关于骨质疏松的媒体报道呈波动上升趋势,每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世界骨质疏松日”前后;2018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首次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骨质疏松相关报道出现5年内最高峰值。其中,政府发布对话题影响显著,但媒体报道总量仍远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症危害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因此,多位专家现场呼吁:预防骨折,关注“迫在眉睫的风险”。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应当早发现早治疗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首次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为19.2%,65岁以上则达到32.0%。此外,居民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普遍不足,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仅为11.7%。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介绍,经DXA测量的面积骨密度参数,除女性腰椎在30-39岁达峰外,其余所有参数都在20-29岁间达峰,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持续下降。自40岁开始,骨量减少人群比例已升高明显。夏维波教授强调,要尽早发现骨量下降及骨松的发生,同时以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定期去医院做骨密度检测,确实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或存在较多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当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

  迫在眉睫的风险:预防性治疗是关键

  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危害严重,发生急性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极高,被称为“迫在眉睫的风险”。夏维波教授指出,要特别关注既往骨折史,尤其是近期2年内骨折史,可能预示着更高的骨折风险。对于骨折高风险人群应据骨折风险及时开始有效的药物治疗,合理使用药物,包括促骨形成药物,注射抗骨吸收药物等,通过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的问题,为健康加“骨”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夏维波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夏维波,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第五届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曾于 2000年至200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代谢性骨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对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甲亢、代谢综合征、下丘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和性腺疾病的诊治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科研院所专项课题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等多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共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现担任多个医学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人,《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编委和编辑部主任。做为主要参与人之一曾先后获得1997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