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和影像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在设备、技术以及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业已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与显著的治疗效果。
2017年5月4日,“第三届中国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医院举行,北京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田家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教授、解放军302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兼介入科主任王华明教授、解放军307医院肿瘤微创治疗科主任杨武威教授等出席。
在会议上,李晓光教授介绍“第三届中国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北京论坛”相关情况,并阐明了微创介入治疗抗衡恶性肿瘤的理念。
李晓光教授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以破坏性治疗为主导的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微创治疗模式以“建设性治疗”为主,在某些情况下,相比传统手术切除肿瘤,其更有优势。
拿常见的肝癌来说,尽管化疗的药物在不断进步,但是化疗效果并不是很好,放疗也一样。所以首选的是手术,如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但是这类手术只是表面上创伤小,里面需要切除的部位大小还是一样,创伤仍旧很大。如果采用消融,一个2、3公分、位置明显的小肝癌,手术大约10分钟就能做完,由于并发症少、创伤小,病人恢复得很快。
再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对于女性而言极为重要,手术做得再好,子宫功能一旦丧失,对女性身心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而微创治疗方法中——子宫动脉栓塞对该患者来说应该是最适宜的。同样是通过阻断子宫肌瘤的供血而使其萎缩,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肌瘤生长、缓解肌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更能对子宫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
介入治疗的根本理念是‘不切’。一般是通过CT扫描发现病灶,然后用一根微波针或射频电极针直接经皮穿刺到肿瘤中,与仪器连接后,通过微波或射频电流的作用在局部产生60-100度的高温,将肿瘤烧毁。这也即“原位灭活”概念。肿瘤的原位灭活不仅消灭了肿瘤,而且在提高了人体自身免疫力之后,能够更好的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可以说,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上,这种另辟蹊径的微创治疗模式应用前景广阔。
李晓光教授介绍,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发展至今不过短短40余年历史,但其“异军突起”,以其精准、高效、微创、相对安全、适应证广的突出优点,已是肿瘤治疗中继外科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之后的第四大治疗手段。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肺癌、肝癌、胰腺癌、胆管癌、宫颈癌、子宫肌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多种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据了解,第三届中国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北京论坛以“新策略、新进展、新突破”为主题,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医院、解放军302医院、解放军307医院承办,将于5月13日在北京医院开幕。
会议内容涉及血管介入、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载药微球、纳米刀和HIFU治疗等在肺癌、肝癌、软组织肿瘤、儿童肿瘤中的应用。有来自全国,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共聚一堂,热烈讨论、凝聚共识,它将是弘扬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最新理念和技术的一场盛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本品适用于:恶性肿瘤病人因放疗、化疗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1)用于18岁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一种涉及许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可累及皮肤、浆膜、关节、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并以自身免疫为特征,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不仅影响体液免疫,亦影响细胞免疫,补体系统亦有变化。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确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 (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5)肿瘤的辅助治疗。[详细]
去看看 ¥7.8免疫调节药。适用于胰腺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软组织肉瘤及其它癌症的辅助治疗,对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本品亦可用于其他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各种疾病。[详细]
去看看 ¥1002.0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用于失眠健忘,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详细]
去看看 ¥5.9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