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生产主要靠自律
早在2004年,赵永林前往浙江新昌交流考察时就发现,在胶囊厂附近,生产明胶的企业非常多。
“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有标准,工业明胶可没有,所以在检查时,这些企业就说是生产工业明胶的,监管部门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实际上都是当做药用明胶往药厂里面送的,要不然为什么都建在胶囊厂旁边?”赵永林介绍说。
姚龙坤曾参与制定《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明胶行业有几大标准:食用添加剂明胶标准、食用明胶标准、药用明胶标准和胶囊用明胶标准,但工业明胶显然还处在“无监管状态”,“由于工业明胶被用于火柴制造、电解、粘合、纺织等多个领域,对产品的要求差异很大,所以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无法严格监管。”赵永林介绍说,工业明胶“主要是理化指标,比如冻力、粘度等,主要看需求方的要求。”
因此,大多数非法企业都打着生产工业明胶的幌子躲避监管,在明目张胆地生产之后,通过“黑道”销售进入食品及药品领域。如此简单的“跨界游戏”让非法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甚至挤压正规厂家和产品。“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只是一直缺乏强有力的管制力量。”董金狮指出,借此次“毒胶囊”事件,国家必须清查明胶产业链,整顿违法违规企业,建立食用、药用明胶生产登记制度,完善明胶生产许可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食品药品生产准入门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机制。
其实,早在2006年10月,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就曾发布一份自律公约,要求杜绝使用蓝矾皮明胶,并严格规范生产。2009年3月,中国明胶协会也曾致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药用明胶的监管。
但现实是,“自律公约只对协会的会员单位具有约束力,对整个行业而言,没有有效的遏制作用。”姚龙坤坦陈。
还有谁被污染?
截至4月23日的最新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称,关闭了涉事的“毒胶囊”制造企业,同时公布了被曝光的使用问题空心胶囊的9家药品生产企业的抽检结果,共抽验33个品种42个批次,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严查胶囊药品和明胶企业。
已被曝光的包括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蜀中制药等赫赫有名的国内医药巨头。还有多少药企涉足“毒胶囊”,仍让公众猜测不断。
“工业明胶流向保健品的可能性肯定存在。还可能中招的包括鱼油、阿胶、胶原蛋白等。”董金狮表示,保健品也会用到胶囊,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大。
“为什么有的保健品价格极低,而且胶囊极易破碎?很有可能是‘毒胶囊’,冻力不够嘛!”赵永林透露说,“保健行业本来就比较乱,监管少,大企业也少,所以用‘毒胶囊’的企业和产品应该更多。”
生产原理与工业明胶相似的阿胶产业也遭到了怀疑。公开资料显示,非法企业河北阜城学洋明胶厂、广东深圳安德明胶公司、鸿运明胶厂等都声称能生产阿胶。东阿阿胶也因此“躺着中枪”,至今股价低迷。
一位资深食品安全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实际上,使用工业明胶的“大头儿”是食品领域。
早在4月9日,就有消息称,果冻、酸奶等固体乳制品使用了工业明胶。虽然三大行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辟谣,但在最新查抄的非法企业——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登记资料里,工业明胶被用于食品添加剂、冷饮、乳制品和饮料的信息被再次明确。
公开资料显示,三元食品曾被记录在非法厂家的登记资料中,虽然三元食品事后发布声明,称与己无关,但在执法部门没有明确公布结果前,其嫌疑仍未被完全排除。
“可能用工业明胶的东西太多了,糖果、饮料、肉皮冻、水晶肠、肉罐头、小笼包……”上述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只要工业明胶能够冒充食用明胶,那么所有使用食用明胶的产品都有可能遭到“污染”。“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乳酸制品和肉制品使用工业明胶的嫌疑最大。”如,含食用明胶10%左右的软糖、含食用明胶20%左右的肉冻产品,还有含食用明胶量较低的高浓度饮料、冰淇淋、乳制品等。
化妆品也被列入“嫌疑”,业内人士称,美容保健品胶原蛋白可能也会有废弃皮革做成的水解蛋白。河北学洋明胶厂被查抄的记账册上记录着 “北京三露厂(用蛋白)”,据调查,该厂就是名牌产品“大宝”的生产厂家。
4月19日,收购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公司使用的胶原蛋白几乎都是进口,不会从国内购买。”
明胶之下,可有完卵?
(责任编辑:廖颖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