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安中心29日公布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的第六份报告,评估香港市民从膳食中摄取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分量。报告指出,在各种食物中,薯片含丙烯酰胺的量最高,而在部份炒菜中该致癌物含量竟和炸薯条相当。
香港食安中心研究分析了133种食物的丙烯酰胺含量,在各种食物中,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平均每公斤含680微克。其次是炸薯条和炒翠玉瓜,平均含量分别为每公斤390微克和360微克。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市民从膳食中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是蔬菜及蔬菜制品,而其中大部分来自炒菜,占总摄入量的44.9%。部分炒菜的丙烯酰胺含量较低,包括苋菜、西洋菜、菠菜和唐生菜;生吃、水煮或蒸的蔬菜如西生菜、青瓜和节瓜等甚至未有检测到丙烯酰胺。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何玉贤提醒:“如果可以生食的就不妨生食,因为不需要烹调,它们不会产生丙烯酰胺,如果想烹调的话,可以选择水煮或蒸的方法,都不会产生高含量的丙烯酰胺,如果喜欢炒菜,亦可以在炒菜时,先灼一灼,灼完再炒,产生出来的丙烯酰胺含量都比较低。”
食安中心还提醒,市民应保持均衡和多元化饮食,每天应多吃蔬菜,不应吃过量薯片和炸薯等煎炸食物,还应避免烹煮食物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不过食安中心顾问医生何玉贤也表示,尚未有流行病学证据证明丙烯酰胺对人类致癌。健康卫视综合报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