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内地饮用水水源合格不足50% 水厂似大型化工厂

2013-01-15 09:02:24中国经济周刊
栏目关注:

  管网老化影响水质

  供水管网如同四通八达的城市血脉,将自来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宋兰合曾公开表示,住建部(编者注:应为建设部。1988年,建设部设立;2008年,“建设部”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低质管网共计占比约70%。

  管网老化首先会导致泄漏。白康说:“北京市的漏水率都在20%左右,别的地方应该更多。”更严重的是,管网老化导致二次污染事件频发。

  以北京为例,在水资源极度紧张的现实压力下,北京不得不从多地调配水源。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布的信息,目前北京自来水水源多达22处。“北京的水是多方勾兑出来的,硬度很高,当然,这个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白康介绍说,勾兑后,经由全市联网的供水管道,自来水进入小区。

  白康回忆说,“各地的水都好着呢,但勾兑在一起易发生反应,管网更易被腐蚀了。”

  据樊康平介绍,供水管网在长期使用中会形成很厚的沉积管壁,即通常所说的水垢。“主要成分是混凝剂、铁、钙、镁等,在水的腐蚀指数发生变化时,管壁就被破坏了,污染了水。”

  除了水垢,管网老化会导致管体变质和脱落,降低水质。“自来水经管网流到水龙头,水质合格率至少会下降10%。”白康介绍说,近十年来,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管网改造,合格管网的比例有所上升,现在,全国低质管网和超年限服役管网仍有不少。

  管网改造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开膛破肚,很多在商务区底下、住宅区底下、公路底下,更换成本巨大。”樊康平介绍说,2011年,北京市投资7亿元,在两年内改造750余公里供水管线。“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个财力和能力?”

  2002年,北京就开始为南水北调所带来的新水源做准备。“在湖北丹江口做试验,投入300多万建设基地,就怕管网出问题。”樊康平透露说,为尽可能模拟现实情况,干脆切了一段北京供水管网,运送到湖北丹江口,以确保无虞。

  二次供水该谁管?

  二次供水被称为自来水全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

  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具体方式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自来水“水往高处流”。

  虽然二次供水已经在全国广泛应用,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责任上,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刘睿介绍说,仅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中可见部分要求。“也很笼统。”

  无法可依,导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关设备都以地产开发商所建为主,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

  “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实行卫生许可。”刘睿介绍说,二次供水设施使用的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腐涂料,必须有省级或以上卫生部门颁发的“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报告”,但实际上,并没有部门监察和管理。“一个城市有多少二次供水点都是糊涂账。”

  谁该管这件事?几位专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刘睿认为,应由住建部管理,因为“自来水厂归住建部,二次供水是自来水厂的延伸。”赵飞虹认为,应由卫生部管理,因为“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颁发,代表权限审核”。白康认为,应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因为“二次供水属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以片区为单位。”

  最终,城市二次供水成为监管空白,无人负责。

  在主体不明晰的情况下,二次供水设施按照权属分类,单位的二次供水管理由拥有单位自己负责,居民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由开发商负责建设,交由物业公司管理,具体的管理效果和责任无法得到保障。

  按照这种管理机制,“几乎能出的问题都可能会出。”白康介绍说,假如二次供水设备出现违规产品,本身就含有有害物质。蓄水池和水箱也漏洞百出,有的设计过大,导致水停留时间过长,影响水质;有的无密封防污染措施。“最常见的是无人管理,无人清洗消毒,水箱内都是淤泥杂质。”

  饮用水国标的妥协与斗争

  2006年底,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下称“新国标”),自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并以5年过渡期为限,要求全部饮水生产企业必须在2012年7月1日前达标,违者将受到行政执法部门的制止和处罚。

  如今,大限已过,卫生部却给出了另一个时限:到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对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才能实现全覆盖。

  更严格,还是更宽松

  新国标包括106项指标,被称为“世界上最严格的饮用水标准”。

  “大家都以为新国标更严格了,实际上是放宽了。”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爱迪曼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飞虹介绍说,新国标是在老国标1985年由卫生部批准并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老国标中共有指标35项,新国标增至106项。“但其中只有42项是具有强制性的硬性指标。”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指出,新国标主要包括含38项指标的表1,含4项指标的表2和含64项指标的表3。“表1和表2是常规指标,是必检的项目,表3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实际情况”是指什么呢?赵飞虹介绍说:“前42项采用普通的化学滴定法就能做,但表3里的64项指标要用大型仪器才能做,绝大多数机构没有这个仪器。”

  时至2012年7月1日,原定的“交卷时间”,“全国最乐观的也就20家省级单位可以做这106项,卫生系统都检测不全。”白康直言。

  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专家刘睿质疑:表3的64项“不是强制性硬性指标,自来水厂会自动送检吗?”

  比较“强制性项目”,白康发现,新国标增加了微生物菌群监测指标、臭氧指标和二氧化氯指标等。“但关键的耗氧量和硝酸盐指标被放宽了。”

  在老国标中,耗氧量要求小于3毫克每升,在新国标中添加了注解“特殊情况5毫克每升”。

  “在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发达,水产养殖业发达,有机污染物含量很高,耗氧量很容易超标。”赵飞虹指出,以上海为例,小于3毫克每升“它做不到”,“现在的新标准它能做到了,因为放宽了。”

  在老国标中,硝酸盐含量要求小于10毫克每升,在新国标中同样添加了注解“特殊情况20毫克每升”。

  “比老国标放宽了一倍。”白康指出,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大中型城市,如京沪广,“硝酸盐超标很常见”,如果不放宽指标,“很多城市都无法达标”。

  二龙治水的标准之争

  标准之争,由来已久。

  1985年,卫生部发布老国标,并以此为依据发放卫生许可证,设立自来水厂的入行门槛。1992年,建设部制定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指标,成为自来水厂直管单位。2001年,卫生部发布《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饮用集中式供水,力图监督饮水安全。2005年,建设部发布《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并以直管单位身份要求全国城镇自来水厂都达标。2006年,卫生部公布新国标,要求全部水厂必须达标,106项,史上最严。

  “两个部门简直比着定规矩,争执不断,相互都有意见。”白康透露说,“卫生部希望行使监督权力,对自来水厂形成威慑力,住建部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具体的操作运行仍由自己直管负责,不喜欢卫生部指手画脚。”

  白康直言,卫生部制定了标准,但真正能把标准执行下去的还要靠住建部。“如果住建部不施压,各地自来水厂就会观望。”

  2007年,新国标开始实施。“雷声大雨点小,各地水厂都没什么动静。”刘睿在走访时听到自来水厂负责人抱怨,卫生部既不管钱、不拨款,又不管权,不直管水厂,制定了标准也是纸上谈兵。“所以5年过去了,标准仍不能落实,卫生部只能延期。”

  具有强制力的42项指标,“省会城市差不多能达到,财政拨款比较充裕,技术和管理上都可行。”白康认为,“全国饮水生产企业都达标不可能。”

  卫生部不得不放宽要求,延时3年,并将达标范围缩小到省会城市。白康说:“即使如此,也只能实现42项,很难实现106项全覆盖。3年,水源污染仍在继续,深度处理工艺不可能在所有省会城市都上马。”

  水业市场化改革可学“深圳模式”

  水源地达标被视为根治自来水之疾的根本。可是,净化水源之路至少还要若干年,方可见成效。

  自来水处理所流经的各个环节水厂、管网、二次供水,涉及部门和地区众多,想要彻底理顺,需要重建庞大体系的全新架构。

  着眼当下,如何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水业市场化改革被寄予重望。

  “关键还是要理顺水厂和政府的关系。”专家们一致认为,二者应各归各位,政府监督,水厂管理,把自来水厂改造为国有控股下的股份制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厂清一色“国有独资”。“饮用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为确保安全,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北京供水协会水质工作部部长、原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站长樊康平介绍说。

  矛盾也由此而来。“水厂全部投资都来自财政拨款,政府压力很大,但提高水价,又容易引起社会反弹,一旦水质安全有问题,政府又很被动。”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专家刘睿认为,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反而“添了堵,坏了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水厂列入改革试点,出售给外资企业,问题接踵而来。“水厂说要更换管网,属于市政工程,问政府要钱,政府不管,水厂就要提价,提价老百姓不愿意,政府一样被动。”樊康平说。

  之后,水业市场化进程戛然而止,出售给外资企业的水厂又被高价收购回来,回归国有。“过犹不及。”刘睿认为,必须发挥水厂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动性,同时又要为政府的监督留下席位。

  深圳水务集团是专家们一致推选的成功样本。

  2002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深圳水务集团成为排头兵,最终形成国有控股55%、首创威水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持股5%的格局。

  在管理架构上,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中方委派,主管运营和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均是威立雅的资深管理人员,客户服务、管网管理、对外投资等重要部门也聘用了威立雅的中层管理人员。

  威立雅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使深圳水务集团迅速改头换面。刘睿发现,“它们的设备都非常先进,人员素质也特别高,很多博士生、硕士生。”

  每月,在深圳当地的报纸上,还可以看到深圳水务集团公布的水质信息。

  政府更像一个监督者。“具体管理和运营都是威立雅在做,政府只是在重大决策上表态。”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认为,政府终于站在了“制高点”上,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如今,深圳水务集团已承担深圳90%以上的供水及污水处理业务,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和运营的水务企业,并在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技术实力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深圳样本的成功应该是一个催化剂,推动水业市场化往前走。”刘睿认为,这条路,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杨大坚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陈芳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潘慧人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