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感染不仅引发呼吸道症状,还常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表现,形成“肺肠共病”的临床特征。这类症状易被忽视,却显著增加患者不适与临床管理的复杂性。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呼吸道病毒复制,对肠道微生态失衡及肺?肠轴机制的整体调节尚显不足。
近期,《流感防治大咖谈》栏目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1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杨子峰教授,从机制阐释与指南演进双维度,解析流感合并胃肠症状的防治现状与未来策略;同时,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1医院李润峰副研究员,系统介绍其团队基于“肺肠同治”理念,围绕中药复方香薷水在调节肺?肠微生态与免疫反应方面的研究突破,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与潜在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杨子峰教授:从肠肺轴机制到指南演进,全面认识流感胃肠症状
流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疾病,素有“百年流感”之称,其全称是“流行性感冒”。过去,人们普遍认知其以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为主。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给患者带来了额外不适。这些症状虽常被忽略,但确实存在。那么,作为一种主要经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流感为何会影响消化道?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已提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官”,阐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近二三十年来,现代医学,特别是病毒学和临床研究,也逐渐揭示了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即“肠-肺轴”调控机制。随着微生态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流感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存在“对话”。因此,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一个复杂且功能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由数万亿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组成,其数量远超人体细胞,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器官”或“第二基因组”。研究表明,流感病毒虽从呼吸道入侵,但很可能通过肠肺轴这一双向通路,与肠道菌群发生复杂互动,从而影响流感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回顾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在抵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肠道菌群来源的模式识别分子PAMPs,如脂多糖(LPS)等,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由Toll样受体(TLRs),进而促进促炎因子转录,并驱动I-IFN等的表达。另一种常见机制是,肠道微生物代谢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部分未被代谢的SCFAs可进入外周循环和骨髓,可上调溶酶体内的TLRs表达以及抑制由Ca2+内流引发的焦亡过程,这些机制共同增强了机体在流感感染早中期的先天免疫反应。
还有研究提示,微生物代谢产物可通过增强I-IFN反应,保护宿主免受流感病毒感染。此外,肠道代谢产物能促进肠道免疫细胞(包括ILC2、ILC3和Th17细胞)迁移至肺部,这解释了为何肠道能影响呼吸道免疫。正是由于病毒感染作为“触发器”,干扰了肠道菌群,打破其正常的多样性,引发免疫系统大幅变化,从而导致远端器官(尤其是肺)的炎症反应以及机会性病原体滋生。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从整体观或微环境内环境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因此,调节肠道菌群不仅是理解流感机制的新视角,也成为药物干预的新策略。以上是我对相关机制的简要回顾。
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目前较少针对这一机制进行干预。我们了解到一些益生菌可能具有调节作用。而中国传统医学早已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其辨证施治过程强调整体观和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近年来,随着流感与肠道菌群、肠肺轴机制不断被阐释,该领域已成为研究热点。
相关研究不仅涉及机制,临床探索也逐步开展。我们团队在流感领域深耕多年,逐渐认识到除直接针对肺部感染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是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南方地区的流感患者胃肠症状较为多见,在“肺肠同治”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研究了复方中药复方香薷水调节肺肠微生态及免疫反应发挥流感感染防治作用。基础研究结果已揭示复方香薷水可有效治疗流感,改善流感感染引起的肺炎和结肠炎,对治疗流感合并胃肠症状有“肺肠同治”作用,同时也发现复方香薷水能调节肠肺微生态及免疫反应。因此,这两者结合是有现代研究依据的。我们正在探索,这种临床广泛使用的方药是否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流感胃肠症状,进而缓解全身症状,这很可能为未来具有此类临床特点的流感治疗提供新策略。
当前,该领域虽尚不能被称为“空白地带”,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其中展开探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未来这一领域均有望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倡导建立“中药-菌群-微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理念,既为流感治疗探索新策略、开辟新路径,也为中医药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之路提供理论支撑。
流感作为临床上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呼吸感染乃至全科医学。自2000年初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专家共识与指南,特别是2009年首部流感指南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指南的演变体现了国家追踪新科研进展、推动机制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流感的临床表现涉及全身多个系统。随着对其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化,各版指南也在不断演进。从早期主要描述呼吸道症状,逐步扩展到涵盖全身多系统表现。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早期阶段:胃肠道症状的“被忽视”
在早期阶段,国内指南及IDSA等国际指南多将流感定义为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对胃肠道症状往往一笔带过。该阶段的重点非常明确且正确,即强调早期(黄金48小时内)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然而,对于流感引发的肺外器官症状,尤其是胃肠道表现,在疾病评估和治疗决策中仍相对薄弱。
二、中期阶段:从个别观察到临床共识
到中期阶段,特别是2010年前后,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催生了大量临床研究,包括RCT和真实世界研究,这促使对流感的系统性特征有了更深入和细化的认识。例如,数据显示约45%的甲流感染儿童会出现胃肠症状。2018年指南修订时细化了相关内容,将胃肠表现与脱水、代谢紊乱及误诊风险相联系,并提出对儿童和老年患者应加强补液和监测,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加重病情。这表明流感已被逐渐视为一种以呼吸道为主、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的综合性疾病,评估方式也更趋全面。这是从个别观察到形成新临床共识的典型演变。
三、当前阶段:多系统视角与机制导向
随着新流感指南及各类亚专科共识的发布,目前已明确流感可引起多系统受累,并重点提及胃肠道表现,其机制涉及病毒血行扩散、肠道免疫反应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指南指出,在儿童患者中需关注胃肠道症状的持续性和严重程度,这可能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或全身炎症反应增强。相应的防治措施也随之更新,例如对明显呕吐、腹泻的患者应及时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考虑胃肠保护措施。
四、趋势与展望
总体来看,我国流感指南的演变科学地体现了从溯源机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对胃肠道表现的认识,也从早期被忽视,到逐步被承认,再到如今机制化与系统化管理。这反映了对流感疾病的认识随机理深化和循证积累而不断全面。展望未来,我个人研判,指南会进一步在该领域细化,例如对流感相关胃肠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更科学、标准化的分级,甚至将微生态相关诊断或干预措施纳入考量。
呼吸道疾病过去被认为是呼吸科的专属领域,实际上其共性是以全身症状与呼吸道症状并存,需要全身调节与综合管理。流感相关胃肠症状,乃至未来是否可能出现“胃肠型流感”的概念,都将成为学术争鸣的焦点。这也为未来“主动健康”策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李润峰副研究员:从“肺肠同治”探索中药复方香薷水的多靶点机制
当前,流感合并胃肠道症状仍缺乏特·效药物,我和我的团队开展的基于“肺肠同治”探讨复方香薷水调节肺肠微生态及免疫反应发挥流感感染防治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首先评估了复方香薷水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整体保护作用,即进行体内药效学表征。实验中设置了9.1、4.6和2.3g/kg/d三个剂量组,分别对应临床等效剂量的4倍、2倍和1倍。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的复方香薷水均能有效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显著抑制肺指数升高,并降低肺组织中的病毒载量。
流感感染可诱发炎症因子风暴,导致急性肺损伤。我们发现,复方香薷水能够显著抑制TNF-α、IL-6和IL-1β等关键炎症因子的表达。在流感引起的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炎症因子可募集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又能进一步释放炎症因子,形成炎症放大效应。实验表明,复方香薷水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CD8?T细胞和γδT细胞在CD45阳性细胞中的百分比,提示该药物能够抑制单核来源巨噬细胞、CD8?T细胞及γδT细胞在肺组织的募集。病理学结果也显示,复方香薷水治疗组小鼠的间质性肺炎程度减轻,支气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得到改善。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复方香薷水治疗可抑制感染小鼠结肠中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改善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的结肠病理损伤。
在感染后第5天,我们采集小鼠粪便样本,与澳门大学梁丽娴教授合作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复方香薷水可显著提高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与多雷拟杆菌(Bacteroides dorei)的丰度。
在确认复方香薷水对肠道炎症因子和微生物群落具有调节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粪菌移植实验,探究经复方香薷水调节的肠道菌群是否对流感引起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移植经复方香薷水处理小鼠的菌群,能显著降低无菌小鼠感染H1N1后的肺指数,并有效抑制肺组织中病毒的增殖。随后,我们评估了复方香薷水调控的嗜粘蛋白阿克曼菌、普通拟杆菌与粪肠球菌对H1N1感染小鼠肺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阿克曼菌与粪肠球菌均可显著降低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其中阿克曼菌对病毒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这两种菌株对肺组织和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也表现出显著抑制效果。
上述研究提示,复方香薷水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改善流感感染所致呼吸道损伤的潜在治疗策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阐明“复方香薷水–肠道菌群–宿主”三者之间的交互机制,从“以肺治肠”“以肠治肺”及“肺肠同治”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为其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该项研究系统揭示了复方香薷水在H1N1流感感染小鼠模型中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保护作用。其药效机制不仅包括直接抗病毒效应,还涉及通过肺?肠轴调控实现系统性免疫平衡。这种机制在流感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一方面,复方香薷水能够多靶点调控从病毒复制到炎症风暴的多个环节;另一方面,它通过肺?肠轴发挥远程保护作用,重塑肠道微生态。流感感染常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进而放大全身炎症反应,而复方香薷水的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填补了现有抗病毒·药物缺乏直接肠道干预的空白,为基于“肠?肺轴”治疗流感提供了新模式,也可能为流感合并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提供“肺肠同治”的治疗策略。
本研究还从复方香薷水调节的微生态群落中筛选出具有保护效应的单一菌种,证实其可减轻流感感染引起的肺损伤。这一发现为未来开展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思路,例如联合特定益生菌或粪菌移植以增强疗效,改善流感预后,并有望拓展至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防治领域。
对谈总结:凸显“肺肠同治”策略的独特价值
杨子峰教授与李润峰副研究员的深度对谈,系统阐述流感合并胃肠道症状在机制、干预与指南演进三个层面的新进展。杨子峰教授从理论源流与临床指南角度,指出肠肺共治是未来流感防控的重要方向;李润峰团队的研究则表明,复方香薷水通过肺-肠轴调控微生态与免疫反应,展现出多靶点治疗潜力。两者共同凸显“肺肠同治”策略在填补现有治疗空白、推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流感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范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为企业品牌宣传。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并未控制编辑或修改该网页上的内容或其表现形式,不反映本网站任何观点和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本站不作任何评价、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作为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你可知香薷饮?既能解暑还能消肿!
2019-05-15
这三样东西你还在吃?痛风找上门是太轻而易举
2019-04-29
宫颈癌疫苗接种年龄有讲究,什么时候打疫苗才有预防作用?
2019-04-12
乳腺增生会发展成为乳腺癌吗?
2019-04-12
泽普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黑龙江大兴安岭松岭区人民医院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基督教联合医院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沈阳市房天职工医院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