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楼梯像‘钻心刺’、蹲起时‘咔咔响’、久坐站不起来……”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承重关节,承载着日常活动的核心功能,却也因长期劳损、退化等问题,成为疼痛的“重灾区”。
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强生健体的重要性,常常有人选择上班爬楼梯,下班跑步,周末去爬山,结果却发现膝关节开始疼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李晓雷副主任医师表示,身体出现的疼痛,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一旦我们不正确使用膝关节,造成膝关节过度透支,它的使用寿命就会明显缩短,过早地出现疼痛等情况。
膝关节为何“脆弱”?结构与年龄的双重挑战
膝关节的“脆弱”,本质上是其解剖结构与功能需求的矛盾。作为人体最大关节,它由股骨、胫骨、髌骨构成,周围包裹着软骨、滑膜、韧带等精密结构,既要支撑全身重量,又要完成屈伸、旋转等复杂动作。
李晓雷指出,膝关节疼痛的核心诱因可归结为两类:“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变薄,失去缓冲作用;同时,骨骼为适应应力变化启动“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骨质增生)。这一退化过程在体重超标、长期负重(如搬运工、运动爱好者)或遗传因素影响下会加速。
此外,不同人群的疼痛诱因各有特点:
中老年人:以骨性关节炎为主,常伴随关节异响、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
年轻人:多因运动损伤(如半月板撕裂、韧带拉伤)或受凉、外伤引发急性炎症,疼痛常与特定动作(如跑跳、上下楼梯)相关;
特殊人群:孕妇因体重增加、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关节韧带松弛,引发暂时性疼痛;痛风患者则因尿酸盐沉积刺激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的“痛风性关节炎”。
疼痛何时需就医?警惕“拖”出来的严重后果
“疼了忍一忍,贴贴膏药就行?”这是许多人的误区。李晓雷强调,疼痛是身体的“警报器”,处理不当可能加速关节退化。
一般居家观察与处理适用于早期轻症:若疼痛仅持续1周内,无局部红肿发热(排除痛风),可通过休息、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外用非甾体抗炎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缓解。
需及时就医的“危险信号”:
1、疼痛反复超过1个月,休息或贴药后仍反复发作;
2、关节红肿发热(可能提示痛风或感染);
3、活动时“卡顿”“交锁”(如半月板损伤、关节游离体);
4、伴随晨僵(晨起关节僵硬超过30分钟,需排查类风湿性关节炎);
5、老年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疼痛影响行走(可能需手术干预)。
科学“养膝”比“治膝”更重要
“膝关节炎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干预延缓进展。”李晓雷指出,核心原则是“减轻关节负担、强化周围肌肉”。
李晓雷强调,体重管理是关键。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公斤,在行走时膝关节额外承受的压力约为 3~4kg(BMI>24时风险显著升高)。通过控制饮食、科学减重(如每周减0.5-1公斤),可降低关节负荷30%-50%。
运动选择需“非负重”:例如:游泳/水中运动:水的浮力可减少关节压力,同时锻炼全身肌肉;骑自行车:低负荷状态下活动关节,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床上或靠墙缓慢抬腿,每次保持10秒,重复10次,强化大腿肌肉(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
避免“伤膝动作”:爬楼梯、深蹲、长时间跪姿、跳广场舞(尤其是蹲跳动作)会显著增加关节压力,疼痛发作期应严格避免。
疼痛科特色治疗:从“消炎止痛”到“修复保护”
一旦居家处理无效或疼痛反复,有人担心需要手术治疗,对此李晓雷说,疼痛科提供了多样化的微创解决方案,避免了传统骨科手术的高创伤风险。
1.关节腔臭氧水灌注:通过细针将臭氧水注入关节腔,可清除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松解粘连的滑膜,同时促进软骨修复。临床显示,多数患者1-2次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2. 神经调控与消融:针对顽固性疼痛(如关节周围神经卡压),通过超声引导精准定位,采用射频消融或神经脉冲射频技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创伤仅“针孔大小”,术后即可活动。
3. 玻璃酸钠注射:适用于软骨严重退化、关节摩擦感明显的患者。透明质酸钠可补充关节润滑液,减少骨面摩擦,通常需连续注射3-5次(每周1次)。
其实,膝关节疼痛不是“老年专属病”,而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挑战。从年轻人的运动损伤到老年人的退行性变,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李晓雷表示:“接受关节退化的自然规律,但通过科学养护,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无痛生活’——这才是对抗膝痛的终极目标。”
常见误区澄清:别让错误认知耽误治疗
误区1:骨关节炎用抗生素?
骨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引发),抗生素无效,滥用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
误区2:疼痛科只开止痛药?疼痛科的核心是“病因治疗”,从消炎、修复到神经调控,提供阶梯化方案,避免长期依赖药物。
误区3:关节变形只能手术?
早期变形可通过微创治疗(如臭氧水、神经调控)缓解疼痛;晚期严重变形(如关节间隙消失)需骨科评估手术指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