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且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然而,有超半数的女性因“病耻感”选择默默承受,甚至将抑郁误认为“矫情”,不予治疗,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女性容易抑郁有三大原因
生理因素:女性一生要经历青春期、孕期、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阶段,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易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例如,产后24小时内激素水平“断崖式下跌”,叠加睡眠不足、身体恢复压力,让产妇成为抑郁“高危人群”。
社会压力:女性常需在工作、育儿、家庭关系中“超负荷运转”,既要应对职场竞争压力,又要平衡家庭责任;此外,“完美母亲”“贤妻良母”等标签,让女性对自我要求严苛,稍有偏差便陷入自责,导致情绪出现波动。
心理特质:女性天生情感细腻,但也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反复咀嚼负面情绪。女性对负面事件的敏感度更高,且更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于“自我失败”,导致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
了解抑郁的早期信号,提早干预
抑郁的发生往往有一些早期信号,一旦出现,需要提早干预。
情绪异常:主要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如对爱好失去热情)、莫名地想要哭泣。
认知紊乱:体现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否定(“我什么都做不好”)等。
躯体症状:抑郁往往还会伴随失眠/早醒、食欲减退或是暴饮暴食、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疼痛等身体方面的症状。
科学应对,打破抑郁“枷锁”
自我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使用自评量表PHQ-9(患者健康问卷)、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抑郁筛查;若连续两周出现5项以上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建议就医;此外,对于产后6周、更年期、月经周期前等特殊时期,需特别留意情绪变化。
生活方式调整,从细节重建平衡:日常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坚持适度运动,建议每天快走30分钟或做瑜伽等运动,释放内啡肽缓解焦虑;还要注重饮食调节,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补充维生素B族和叶酸,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
科学治疗不“硬扛”:抑郁症的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如果通过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效果有限,需考虑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解郁除烦胶囊等创新中药,该药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在改善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等抑郁焦虑症状的同时,可缓解胸脘痞闷、咽中如有异物、大便秘结、口苦咽干等躯体症状,适宜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由于睡眠障碍导致出现其他情绪问题的人群长期服用,且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值得提醒的是,身边的每一位女性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要关注她们的情绪,倾听她们的心声,多给予她们一些温柔和帮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