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低血糖危害远超想象!这是一份从日常预防到紧急自救的保命指南

2025-04-25 10:14:16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38岁的阿根廷籍网红“奇娜”(化名)因突发低血糖离世,令无数网友震惊。

38岁的阿根廷籍网红“奇娜”(化名)因突发低血糖离世,令无数网友震惊。“前几天还在更新视频,怎么会突然离世?”“低血糖不是吃颗糖就能缓解吗?”网友们错愕与不解的背后,暴露出大众群体对低血糖危害的普遍低估。事实上,低血糖的致命性远超想象,绝非“小打小闹”的眩晕。

低血糖因何致命?

“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低血糖!”医学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小时”来计算。可见,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甚至更加凶猛!低血糖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一般糖尿病患者≤ mmol/L,非糖尿病患者≤ mmol/L。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临床分级标准,低血糖可分为3级:

轻度阶段?(血糖/L):人体会启动初级预警机制,会出现饥饿感、心慌、手抖、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度阶段?(血糖/L):一般会出现大汗淋漓、心悸加剧、四肢震颤、视物模糊等严重症状。

重度阶段?(血糖</L):患者会意识模糊、抽搐、昏迷,需他人紧急救助。

低血糖的致命性,源于大脑高度依赖葡萄糖作为“能量货币”,每小时需消耗约5克葡萄糖以维持正常运转。当血糖持续走低时,大脑如同瞬间被切断电源,陷入“能量断供”状态——可能出现意识恍惚、昏昏欲睡、抽搐惊厥、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若昏迷超过6小时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甚至还会因此丧命!

什么人容易出现低血糖?

以下几类人群容易出现低血糖,需特别关注血糖波动:

体质虚弱的人:体质虚弱的人在肠道的消化吸收方面的能力较差,食物糖分在进入身体后,不能非常全面地进入血液中,长此以往会导致低血糖问题的出现。

饮食不规律的人:常见于不吃早饭,不吃晚饭,以及长期节食的人群,由于经过肠道吸收入血的糖分少,无法满足人体消耗,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的人可能需要使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控制好药物的用量,就很容易导致血糖下降过多,进而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患有重症疾病的人:一些遗传性疾病,或者患有肝脏疾病、心力衰竭、肾脏衰竭等,病症严重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引发低血糖以及各种并发症。

此外,胰岛素含量较高人群、慢性腹泻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以及过度饮酒、运动量过大等人群,也可能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出现低血糖后有哪些紧急应对措施?

当低血糖症状突袭,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掌握科学的急救措施,不仅能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更可能成为逆转危机的关键。

轻度/中度阶段?:意识清醒时需自救

若患者出现心慌、手抖、冷汗等轻度症状,且意识清晰,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应立即补充15~20克糖类食物,具体方法如下,可任选其一:

液体补充?:迅速饮用半杯纯果汁(如苹果汁、橙汁)或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注意:无糖型饮料无效?)。

固体选择?:含服4-6颗葡萄糖片(吸收效率高)或吞服1大勺蜂蜜/白砂糖。

应急替代?:若身边无上述物品,可嚼服5-6颗硬糖(?避免巧克力,因其脂肪成分会延缓糖分吸收?)。

关键行动?:补充后静卧15分钟,用血糖仪复测血糖。若数值仍≤ mmol/L,需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血糖回升。

重度阶段?:意识丧失或无法吞咽

当患者陷入昏迷、抽搐或无法自主吞咽时,急救需更果断专业:

禁止强行喂食?:此时喂食极易导致呛咳、窒息,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后果不堪设想。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者侧卧,解开领口、腰带,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舌根后坠阻塞气道。若患者随身携带胰高血糖素急救笔(?糖尿病患者家属应常备?),由熟悉操作者迅速注射。

紧急送医抢救?:拨打120后持续观察呼吸、心跳。医护人员到场后,需通过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快速升糖。

高危人群平时如何防范低血糖发生?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拒绝空腹陷阱;?

三餐守时?:每日定时定量进食,避免空腹超过4小时。尤其重视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会扰乱代谢节律,增加低血糖风险;

加餐策略?:睡前可补充半杯牛奶+1片全麦面包,预防夜间低血糖;

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节食或低碳水饮食,确保每餐包含适量复合碳水(如糙米、燕麦)和蛋白质(如鸡蛋、鱼肉),延缓糖分吸收,稳定血糖波动。

2、运动防护:科学动,安全练?

避免空腹运动?:晨练前吃1根香蕉或1片全麦面包,补充碳水储备;糖尿病患者运动前需测血糖,若低于 mmol/L,应加餐后再运动。

控制运动强度?:选择快走、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每日运动量保持固定,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导致血糖骤降。

应急准备?: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低血糖急救包”(含葡萄糖片、硬糖),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慌,立即停止活动并补充糖分。

3、药物与酒精管理:遵医嘱,不越界?

严格用药规范?: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胰岛素/降糖药剂量,每次用药前核对药品名称、剂量,避免误用或过量。

警惕酒精风险?:酒精抑制肝糖原分解,空腹饮酒时低血糖风险倍增。建议糖尿病患者戒酒,健康人群避免酗酒,饮酒时搭配碳水食物(如主食、坚果)。

非降糖药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增强胰岛素作用,用药前需咨询医生,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

4、血糖监测:知己知彼,精准防控?

高危人群重点监测?:糖尿病患者、反复低血糖者需每日监测血糖,尤其在调整药物剂量、饮食或运动计划后,增加监测频率(如餐前、睡前、运动后)。

精准稳定的血糖监测仪器是控糖关键。选购时需关注:?准确性?,测量数据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试纸设计?,推荐横插式黄金电极试纸,易用且提升准确度;?快速出结果?,减少等待时间与误差;微痛采血?,小采血量减轻患者负担;?智能化管理?,支持蓝牙连接APP或联网家庭·医生,便于数据追踪与指导;?优质售后?,确保技术支持及时有效。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选到适合长期使用的可靠血糖仪,助力科学控糖。

生命没有“重启键”,一次低血糖危机就可能让人生急转直下。低血糖作为“可控风险”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别让“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从日常细节入手,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餐饭、每一次作息、每一份用药的严谨,用日复一日的细致守护,为生命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张华堂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心脑血管病、狼疮性肾炎、多囊肾、Ig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

  • 杨大坚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李志强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狼疮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等肾病。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