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莫名烦躁,晚上辗转难眠,白天没精神!”“明明万物复苏,却总觉得心绪沉甸甸。”——如果你也有这些感受,或许正被“情绪流感”悄悄困扰。刚过清明,气温回暖,但尚不稳定、昼夜温差较大,人体生物钟紊乱,情绪天平也随之倾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春天会成为情绪的“流感期”?如何科学对抗春季心理波动?
春天为何易引发"情绪流感"?
生物节律的“错频震荡”:春季日照时间延长,光照强度增强,人体褪黑素(调节睡眠)分泌减少,而血清素(调节情绪)系统需要2-4周才能适应这一变化。这种“青黄不接”的状态会导致情绪调节失衡,表现为易怒、抑郁或亢奋。
气候与环境的“叠加效应”:春季气压波动频繁,可能引发血氧浓度下降,导致疲劳;春季湿度上升则加重自主神经紊乱,出现心悸、失眠等躯体症状。此外,花粉过敏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干扰多巴胺分泌,加剧·情绪波动。
社会比较的“心理暗流”: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春日美好图景”与现实生活的忙碌、压力形成落差,易引发焦虑和挫败感。例如,当看到他人出游打卡时,自己却因工作或家庭琐事感到疲惫,这种“对比伤人”会放大负面情绪。
识别“情绪流感”的信号
“情绪流感”并非抑郁症,但若下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生活,则需警惕。
情绪波动:易怒、沮丧、莫名哭泣。
睡眠紊乱:失眠、早醒或嗜睡。
食欲改变:暴食或厌食,体重骤变。
社交退缩:回避聚会,缺乏动力。
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
三步走出“情绪流感”
第·一步:拥抱自然,调节生物钟
早晨阳光中的蓝光能有效刺激血清素分泌,这种神经递质的提升能显著改善情绪状态,让人全天保持活力。与此同时,规律的作息时间也至关重要,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配合午间20-30分钟的短时小憩,能帮助身体逐步适应春季昼夜节律的变化,缓解因生物钟紊乱引发的疲劳和情绪波动。
第二步:运动与社交,释放压力
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行)或舒缓的瑜伽、太极,不仅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快速缓解焦虑,还能通过自然环境的沉浸式体验转移注意力。此外,减少社交媒体的过度刷屏,增加与亲友面对面的交流或是多参与兴趣小组活动,能有效增强社会归属感,打破孤独感带来的负面情绪循环。
第三步:必要时,寻求科学治疗
若自我调节效果有限,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解郁除烦胶囊等中成药,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此类药物可帮助疏肝解郁,平衡气血,为情绪“解压”,对于患者常常伴发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头晕头痛、及口干、便秘等周身不适均有改善作用,适宜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由于睡眠障碍导致出现其他情绪问题的人群长期服用,且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窗外的玉兰正抽新芽,当我们学会关注情绪变化,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辅导员。毕竟,心灵和身体一样,偶尔感冒不必羞于求医,及时调理方能拥抱真正的“春暖花开”。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在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内科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精于血液净化相关治疗技术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擅长领域:擅长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病、紫癜性肾病、肾病 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 染与感染性疾病等。